“織機嘰咕響,銀針穿梭忙.....”6月17日,走進紫云苗嶺山花刺繡加工廠,數十名工人各司其職,繡花機在工人熟練的操作下,細細的針頭在布料上快速勾勒成畫,不多時便織出一幅幅花團錦簇的刺繡圖案。
“目前工廠已經形成了從織布、蠟染、刺繡到制作民族服飾的完整生產鏈,產品大多是訂單式生產,通過線上線下銷往省內外,利潤可觀。訂單多的時候,100多名工人都得加班加點趕工期?!惫S負責人吳光瓊向記者介紹,工廠繡娘大多是來自全縣各村寨的農村婦女,她們從小耳濡目染,指尖技藝嫻熟。由于工廠緊鄰城東社區,周邊學校眾多,繡娘們可以實現就業與顧家兩不誤。
村民韋光芬正是其中一位繡娘:“我住在城東社區,每天把孫子送到幼兒園后,就來這兒做刺繡針線活,到下午再去接孫子回家,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
“背著娃、繡著花、掙著錢、養著家?!苯陙?,紫云縣委縣政府不斷強化傳統民族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大力實施“錦繡計劃”,積極為婦女手工企業搭建各類平臺,刺繡等傳統民族工藝在各方扶持下,不斷提質升級,產業化道路越走越寬,“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成為帶動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重要渠道。
一根繡針、一團彩線、一塊布料、一雙巧手……對于白石巖鄉新馳村的村民羅艷敏來說,刺繡早已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從小跟著長輩學刺繡、織布和蠟染,穿的衣服都是靠自己手工縫制。如今一到農閑時,我以青麻為原料,自紡自織、蠟染刺繡,全手工制作民族服飾,借助網絡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能夠通過自己的手藝增加收入,我感到很自豪。”羅艷敏告訴記者。
會走路就會跳舞,會拿針就會刺繡,這是紫云各個苗寨的真實寫照。在紫云,像羅艷敏這樣依托傳統技藝從事刺繡、民族服飾加工制作的人不在少數。在宗地鎮火石關村,繡娘王秀芬把刺繡坊開到家門口,月利潤可達3000-5000元,其以精湛工藝打造的苗族婚裝,深受市場歡迎。
為給更多婦女提供創業就業機會與增收致富的途徑,近年來,紫云相關部門持續組織開展錦繡培訓,提升群眾刺繡技藝。近日,該縣婦聯開展的錦繡培訓計劃吸引了50余名來自各鄉鎮的群眾。8天64學時的培訓,涵蓋刺繡技法與直播帶貨等內容,讓傳統技藝搭上數字快車。培訓結業后,優秀學員可直接與作坊簽約。
在苗繡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繡娘們在銀針彩線間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她們將傳統技藝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在一針一線的堅守與創新中,形成了創意、商品、旅游、創作、體驗等多元化發展模式,用一雙雙致富巧手繡出了美好生活。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記者
姚福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