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匯聯合公益頭條開展2025“志愛無疆”征集活動,優秀作品展播:
炊煙里的勛章:90后許凱和他的德善人間
十六個灶臺的火光,映照著三萬份愛心餐的溫度,也照亮了一個青年用十年青春寫下的溫暖答案。
引言:
在陜西省腫瘤醫院對面的一個院落里,清晨五點的炊煙總是準時升起。十六個灶臺前,患者家屬們佝僂著腰翻炒青菜,砂鍋里雞湯咕嘟作響。一位中年男人小心地嘗了嘗咸淡,對身旁素不相識的大姐低語:“再加點姜,我媳婦化療后畏寒。”大姐立刻從公共調料架上取出生姜遞去--這是德善愛心共享廚房的日常,一個90后攝影師許凱用17萬元積蓄和十年堅持澆筑的“人間避風港”。
一、光影初心:從鏡頭到灶臺的十年長路
2009年,17歲的許凱第一次舉起相機走進關中鄉村。當他為藍田縣97歲的張平新老人拍下照片并裝進相框時,老人顫抖著手將照片在桌上擺成一排,“每天都要看哩”。那一刻起,這個高中少年踏上了十年公益長旅:田間地頭、農家院落,他免費為數百位留守老人拍攝肖像,用鏡頭收藏被時光遺忘的皺紋與笑容。他為上千位農村老人拍過照片,這些老人的年紀加在一起,能有幾萬歲,其中年齡最大老人,122歲。
2020年春天,一句陜西方言“爺,挺好的哈?還認得額么?”的短視頻意外引爆網絡。兩個月內,他的“和9999個陌生人打招呼”話題播放量沖破17.6億次,143萬粉絲跟隨他的鏡頭走進那些“被誤讀的留守生活”。“他們不是留守,這是他們的家啊!”許凱總這樣糾正。對他而言,老人們不缺吃穿,缺的是有人聽他們講完那些“無關緊要的話”。
榮譽悄然而至: 2021年4月,他登上“陜西好人榜”。頒獎詞寫道:“十年堅持為老人拍照,用光影傳遞最樸素的溫暖”。面對獎杯,他卻捧著一位粉絲塞來的黑色塑料袋紅了眼眶,里面裝著11個清潔鋼絲球,來自一位騎車二十公里趕來的大叔。
二、德善廚房:三塊與四塊錢的眼淚
2021年5月20日,西安腫瘤醫院旁80平方米的德善廚房開張了。此前許凱在南昌結識了“感動中國人物”萬佐成夫婦,那一元抗癌廚房的煙火氣讓他“上了頭”。他傾盡短視頻創業攢下的17萬元,接三相電、裝變壓器、修油水分離池……
而這些,遠遠超出他預算的七八萬元。那時的灶臺上寫著:“炒菜2元,燉湯4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戰勝病魔的砝碼”。
開張半年后,一位甘肅老太太攥著三塊錢與管理員爭執:“明明是三塊,你咋算四塊?”許凱趕來解圍時,老人抹著淚離開。當晚他看著賬本沉默:月收入3000元,虧損卻達15000元。那些為親人省下四五塊飯錢的家庭,背負的卻是數十萬醫療費。
2023年5月20日,廚房兩周歲生日這天,他撕掉所有價目表:“從今往后,油鹽醬醋、米面糧油,全免費!”灶臺前的婦女愣住,突然彎腰鞠了一躬。鍋鏟碰撞聲里,許凱輕聲說:“這塊‘陜西好人’獎牌,得用行動擦亮才行啊。”
三、抗疫26天:冰天雪地里的“不喝水”誓言
2021年12月,疫情冰封西安。德善廚房被迫關閉,許凱卻在家坐立難安:“灶臺冷了,人心不能冷!”三天后,抗癌廚房在寒風中重生為“抗疫廚房”。
5人核心團隊一夜擴容至32人:修橋工人甩開棉襖搬白菜,房產銷售握起菜刀切土豆,出租車司機組成“愛心車隊”。80平米的后廚擠不下,志愿者楠齊兒在零下5度的院子里洗菜,手指凍得伸不直:“我們全天不喝水,少上廁所就能多切兩筐菜!”
成本每天5000元,許凱和團隊自掏腰包。當武漢微光救援隊驅車10小時送來1噸大白菜時,隊長指著結冰的車窗說:“西安的難,我們懂!” 26天里,3萬份愛心餐穿過封凍的街道:河南救護車司機捧著飯盒蹲在車邊吃;考研學生領到餐時準考證還攥在手里;一位警察吃完偷偷在廚房窗臺放了500塊錢。
最動人的一幕發生在深夜停車場。送完餐的許凱看見來自全國的救護車:青C、甘A、鄂Q、皖L……,他舉起手機,用各地方言隔空喊話:“魯H的大哥!西安人民記著你們!”視頻沖上熱搜那晚,他新增了一個稱號: 2022年度“中國青年好網民”。
四、榮譽之光:藏在鋼絲球與千張紙條里的勛章
七年公益長跑,許凱的榮譽從未停留在獎杯上:
2021年“陜西好網民”頒獎禮上,他展示著救護車停車場視頻:“3萬份飯算什么?那些司機離鄉背井才叫真勇敢!”臺下掌聲淹沒了他的哽咽。
新華社三次專題報道寒冬中打包餐食的志愿者,鏡頭掃過廚房留言板--那里貼著1227張紙條,最新一張寫著:“我媽走了,謝謝你們讓她最后一程吃上了臊子面”。
當選第四屆西安志愿者協會副理事長當天,他帶著新志愿者去藍田發雞苗:“奶奶,等雞下蛋了,我直播幫您賣!”老人笑著塞給他一把紅棗。
榮譽室里最特別的“展品”,是2023年元宵節場景:廚房現煮8000份元宵分給環衛工。一位大姐的手因長期寒冬工作而被凍裂在滲血,卻捧著碗笑:“這碗熱的,暖到心里咧!”此刻,鍋爐蒸騰的熱氣模糊了“陜西青年好網民”獎狀的鎏金字體。
五、炊煙不息:直播助農架起的愛心長橋
免費廚房每月虧損過萬,許凱找到活水之源,他把一位87歲的老奶奶變成“網紅主播”。直播間里,他舉著黃小米強調:“別為幫我們而多買!需要再下單”。
助農直播的收入補貼了廚房開支,更織就神奇紐帶:陜北小米熬成白血病患者的粥,秦嶺蜂蜜調入抗癌家庭的湯。當122歲老人王桂英在直播間啃蘋果的畫面登上熱搜,許凱正用這筆收入更換廚房老舊的油煙機。“德善不是一個人,是每個人”,他常說的這句話,正在形成公益閉環:土地連起病床,流量化為暖流。
六、星火燎原:一口鐵鍋煮沸的華夏善意
如今德善廚房的東墻上,那句“青山一道同云雨”的墨跡已微微卷邊。從江西南昌萬佐成夫婦的“感動中國廚房”,到西安許凱的德善廚房,全國已誕生十余處同類廚房。
2023年冬,當安徽救援車隊再赴西安時,許凱見到了上一年來這里的車隊隊長劉大哥,他用宿州方言高喊:“哥吧得!”劉隊長下車握住他滿是凍瘡的手:“小伙子,我們在合肥也開了間德善廚房!”
暮色中的廚房,最后一位家屬關火離開。許凱擦拭著“陜西好人”獎牌旁的相框,里面是97歲的張平新老人照片。老人離世前托孫子捎話:“告訴凱娃,我柜子上還擺著他拍的相哩!”
十年光影,四載炊煙。這位90后青年用相機構筑記憶橋梁,用灶臺煮沸人間暖意。當30000多份愛心餐的溫度融入1227張留言紙條,當17億次播放量化作8000碗元宵的熱氣,我們終于讀懂:最高貴的榮譽從不在獎杯上閃耀,而在升騰的炊煙中永恒傳遞。
小時候,許凱是被家人的影響著,讓他關心幫助老人;而現在,他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視頻,一點一點地影響他人。“你努力工作,讓你的家庭變好。如果你還有一些力量的話,你進電梯的時候,把電梯門擋一下,讓下一個人進來再關門,你就讓這個世界變好了一點”,許凱說這就是他對做好事的理解。德善的灶火里,有陜北的大棗,有陜南的木耳,有關中的面粉,而愛,是整個中國沸騰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