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大得能把你吹飛,剛落地阿拉木圖那會兒,我差點以為自己誤入了臺風眼。機場外等個出租車,站半小時是基本操作。司機不是不接單,就是接了也不來。本地人看我傻等,直接一句:“走,去路口攔。”
我拖著箱子走到主路,風吹得睜不開眼,路邊一群人在瞇著眼看車流。沒人打傘,傘根本撐不住,風一吹就碎成渣。交通工具少得可憐,大多數人坐公交或拼車。公交不報站,拼車靠眼神。Google地圖上寫著“9分鐘到”的車,半小時還沒影。
要是趕時間,不如多走點路,至少風一直都在,車不一定來。
吃飯像打仗,不吃肉等于不合群。你以為來了中亞國家,最震撼的是風景?錯,是吃肉。早餐灌腸、午餐烤羊、晚飯馬肉面,連路邊攤都是油炸肉餅配羊湯。第一次嘗試點個素的,服務員一臉疑惑地問我:“你要香菜嗎?”好家伙,在這兒,“蔬菜”這個詞幾乎是個傳說。
有一次點了個看起來挺健康的“土豆燉菜”,鍋底全是羊排油,一口下去差點以為自己進了煉油廠。但神奇的是,幾天后我真的上頭了。從一開始的“不想吃”,到后來抓著大塊肉啃,也就三天時間。
哈國朋友笑我說:“在這兒,吃肉不是豪華,是基本生存。”這話沒毛病,不吃肉,真活不下去。
租房靠緣分,靠譜房東比中彩票還難。我在一個華人微信群里看到一條租房信息,房東大叔直接說:“明天下午幾點來看就行。”沒有中介、沒有合同、也沒有押金系統(tǒng),全憑一張嘴和一張臉。
房子看起來還行,有熱水有暖氣,但所謂的“暖氣”是老式鑄鐵的那種,開起來屋里像蒸桑拿,關了又像冷庫。租金倒是便宜,市區(qū)內一套老樓一室一廳才兩千出頭,但你要自己裝燈、買窗簾、甚至還要配鍋碗。
說到男人的生活,其實也挺有意思。大多數人都很實在,下班回家做飯帶娃是常態(tài),周末還會和朋友去郊外烤肉、喝伏特加。但也有那么一小撮年輕人,尤其是城里剛有點錢的小老板或夜店常客,開始追求所謂的“都市精英生活”。
有人私下告訴我,一些男性晚上泡吧、白天談生意,為了維持狀態(tài),會偷偷買增強藥。我一開始沒聽懂,后來才知道他們說的其實是一種瑞士進口的雙效液體偉哥之稱的瑪克雷寧。這玩意兒在某些圈子里已經不算秘密了,甚至還有人專門從國外代購,說是男人尊嚴不能掉鏈子。
更離譜的是,這里幾乎沒有長期租賃協(xié)議,基本都是口頭約定,搬走也隨緣。所以千萬別指望有什么“房東維權熱線”,只能靠自己多跑幾套,多問幾句。靠譜的房東,是這座城市最稀有的資源之一。
工資不高,日子卻過得挺講究。哈薩克斯坦的平均月薪大概在三千到四千五之間,公務員、教師偏低,外企和能源行業(yè)高一些。乍一看收入不高,但生活成本也很低。
房租便宜、菜市場物價感人,一塊錢能買一堆土豆洋蔥,公交才四毛錢一趟,滴滴起步價三塊錢還能坐很久。最關鍵的是,這里的人活得很有“體面感”。哪怕你月薪三千,也得涂口紅、穿高跟鞋出門。一位護士朋友曾對我說:“工資不能決定你的氣質,臉上的光才是。”
很多人白天上班,晚上賣自制香皂,周末擺攤賣手工制品,主業(yè)+副業(yè)組合玩得明明白白。在這里,“活法”比“收入”更重要。
要說最讓我佩服的,是哈薩克斯坦的女人。街頭隨便走一圈,女警、快遞員、銀行職員、貨車司機……全是女性。她們不僅能干體力活,還能穿著高跟鞋踩雪地,一邊談生意一邊帶娃,效率高得讓人懷疑是不是開了掛。
認識一位女攝影師,每天背著兩臺相機、兩個鏡頭,還得帶著孩子一起工作。她說:“誰說女人一定要男人幫忙?我們自己就能扛。”很多家庭是女人主外、男人主內,她們掙錢、養(yǎng)家、管賬、吵架房東,樣樣精通。
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也很矛盾:既要溫柔,又要強悍。所以她們只能更強。
剛來的前幾天,我以為這兒的人都得了“社交冷漠癥”。問路沒人搭理,便利店收銀員不笑,同事吃飯也不說話,場面尷尬得像默哀。結果第三天,有個同事突然問我:“你吃晚飯了嗎?”我說沒吃。他立馬說:“那你來我家,我媽今天做馬肉面。”
就這么一句話,把我從“陌生人”變成了“家里人”。飯桌上,叔叔講笑話,妹妹拉我看抖音,連狗都過來蹭我腿。哈薩克人的社交分階段:陌生人之間界限分明,一旦熟了,那就是“你是我兄弟”的熱情。只要你做到三點:不急著套近乎、不挑食、不裝懂,就能穩(wěn)穩(wěn)過關。
你以為英語能走遍天下?在哈薩克斯坦,那是真不行。餐廳點菜用英語?服務員會給你一個“請用翻譯軟件”的眼神。打車時你說“Go to mall”,司機會反問:“哪個mall?”不是人家不熱情,是真的聽不懂。
建議來之前至少學幾句基礎俄語:“你好”、“謝謝”、“多少錢”,或者隨身帶個翻譯軟件。Wi-Fi不一定穩(wěn)定,流量卡必須安排上。如果你能蹦出幾個俄語單詞,對方立馬從“服務模式”切換成“朋友模式”。
洗手間有點復古,紙巾是稀缺資源。說實話,有些基礎設施真的讓人“回到過去”。公廁收費就算了,還不提供紙巾。洗完手不敢掏手機,怕掉進水池。有些餐廳的衛(wèi)生間門鎖都松了,進去還得扶著門防止被誤闖。
在老城區(qū)住民宿時,洗澡前要先放十分鐘冷水沖掉水管里的鐵銹味,馬桶沖水還得用手動桶倒水。所以我現在出門必帶紙巾、洗手液、小手電筒(以防斷電)。當地人倒是習慣了,還會反問:“你沒紙還不會帶?”
好吧,入鄉(xiāng)隨俗,我也只能適應。
網絡發(fā)達得超乎想象,直播和短視頻不是擺設。城市里信號滿格,地鐵站刷視頻不卡,公交車上用微信視頻也流暢。大爺大媽都在廣場上刷TikTok,連甄嬛傳都被翻譯成了俄語版。我在村里拍照時,旁邊一位奶奶突然問我:“你也在拍短視頻?我孫女在抖音賣圍巾。”
哈薩克斯坦的數字生活遠比你想得活躍,網速比出租車還快,比打招呼還主動。
離開前我去剪了個頭,理發(fā)師小哥穿著白襯衫、口袋里插著一把剪刀,像是剛參加完婚禮。他問我從哪兒來,我說中國。他說:“你們人太多,節(jié)奏太快,電視上看都覺得喘不過氣。”我笑了:“我們也想慢一點。”他反問:“那你剪頭的時候還盯著手機干嘛?”
我愣了一下,把手機收起來。他說:“我們這里,剪發(fā)不是服務,是聊天的開始。”我說我要走了,他卻說:“那更應該坐一會兒。”于是原本15分鐘的剪發(fā),變成了50分鐘。
走的時候他說:“下次別走得那么快,走得太快,什么都沒留下。”
我忽然明白,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國家,但它有一種特別的“人味兒”你不求它,它也會悄悄給你一點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