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xujie
一戰后世界各國的火炮工業出現技術升級,在當時技術路徑下,如需要更大的火炮威力和射程,就必然帶來武器重量的增加。
而中國本土原有騾馬的馱載、牽引能力只及歐洲馬的一半,甚至還不到。加上中國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鋪裝路、橋梁),大量外購引進的先進火炮一旦進入戰場機動環境,可謂是寸步難行,不但無法及時發揮武器效力,遇有突變戰況更是成為巨大的運輸管理累贅,甚至連分解開的山炮部件,本土騾馬都難以長時間馱載。
與此同時,靠從外國進口馬匹也不是辦法。一是昂貴的價格和馬匹壽命,二是外來馬匹驚人的飼養消耗、精細的畜牧保障需求也是中國本土馬種投入的3倍以上,在野戰環境和后勤能力的制約下普遍使用并不現實。
到了1932年“1.28淞滬抗戰”結束后,在蔣委員長親自過問、以及軍政部長何應欽指示要求下,軍政部接管了原實業部主持的“首都第一種馬場計劃”,并在鎮江句容小九華山南側(現在的九連尖)迅速建立了大名鼎鼎的“軍政部句容種馬牧場”,也使其成為了中國近代馬匹科學繁育的初始之地。
該牧場在句容黃梅北側,征地面積在5000畝以上(不含山林地塊),緊靠南京湯山的中央陸軍炮兵專科學校和巨大的湯山炮兵射擊場。
而鎮江一帶雖然地處華東沿海,卻也是有數百年馬政歷史的養馬地。
在明清時期,鎮江府城即有21處馬場,如港西草場、黃甸草場、車院草場等。句容境內更是有馬場24處,如小橋、盤龍、泉水等處。軍政部句容種馬牧場所在位置,在明代也是一處馬場。
軍政部句容種馬牧場
軍政部句容種馬牧場
軍政部句容種馬牧場
句容種馬牧場在崔步青(后任國軍后勤總部馬政司副司長,留大陸從事高校教學工作)、謝成俠等各層級馬學畜牧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之下,從伊拉克兩次引進阿拉伯馬34匹,用以改進蒙古馬。后續又引進澳大利亞乘騎半血種母馬、英國純血種公馬,計劃在50年內分前后兩期培育出一個新的馬匹品種,同時以其為基礎改良中國西南地區馬種。
句容種馬牧場大門
句容種馬牧場設施
依稀可見遠處句容小九華山山勢
句容種馬牧場牧草統計表
當然這一切的計劃和愿景,都隨著1937年抗戰的迅速爆發而無從談起了。而該馬場在抗戰中遷往貴州地區,1941年5月征收清鎮、平壩兩縣交界的鴨籠壩為場址,并于1943年更名為“軍政部清鎮種馬牧場”。
進入50年代后兩岸炮兵隔海對峙,中國的軍事運輸也迅速進入了摩托化時代,軍馬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而工農業領域長期的“農業機械化”、“以機代馬”趨勢,也使中國馬的繁育多樣性和馬種品質并沒有上到一個前人期望的較高臺階,只是保有巨大的數量罷了。
(個人寫作、請勿復制洗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