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9歲的小余走進南昌愛爾眼科醫院視光及小兒眼病科,向楊秋艷主任求助。10年前,小余便察覺到自己的眼睛偶爾會向外偏斜,如今這一問題愈發嚴重,不僅影響外觀,更讓她在工作生活中飽受視物模糊、視疲勞等困擾。經詳細檢查,小余右眼裸眼視力僅0.3,戴鏡矯正后達1.0;左眼裸眼視力0.4,戴鏡矯正視力同樣為1.0。在33cm看近和5m看遠時,眼位分別向外偏斜75三棱鏡度和85三棱鏡度,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已遭破壞,被確診為間歇性外斜視。
針對小余的病情,楊秋艷主任團隊為其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完善術前檢查及準備后,順利實施雙眼外直肌后徙7mm、右眼內直肌縮短7mm手術。術后,結合驗光配鏡與雙眼視功能訓練,小余的眼位恢復正常,雙眼視功能也在逐步修復。
“間歇性外斜視是外斜視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外斜視病例的40%以上。”楊秋艷主任介紹,這類患者憑借融合集合功能,可短暫維持眼位正位,但在精力不集中、疲勞、處于明亮光線下,或融合功能被破壞時,顯性外斜視便會顯現,呈現正位與外斜交替出現的狀態。疾病初期,患者僅在視遠時出現間歇性外斜視,視近時眼位及雙眼視功能尚屬正常。然而,隨著病程進展,外斜視出現的時長和頻率會隨年齡增長不斷增加,視近時也會出現外斜,嚴重者最終發展為恒定性外斜視,導致雙眼單視功能喪失,伴隨視疲勞、閱讀障礙、頭痛等一系列不適癥狀。
楊秋艷主任特別強調,間歇性外斜視一經確診,需定期監測斜視角度與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在未發展為顯性外斜、雙眼單視功能未完全受損前,應盡早手術矯正。當斜視角超過15°,顯性斜視出現時間長、頻率高,且影響雙眼視功能時,更應果斷選擇早期手術,務必在雙眼視功能受損前把握治療時機。此外,集合訓練雖能帶來短期效果,但無法矯正眼位,患者切勿因依賴訓練而延誤手術,尤其在術前不宜進行集合訓練,以免造成術后欠矯。
南昌愛爾眼科醫院提醒,若發現自身或身邊人存在眼位異常、視物不適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早發現、早干預,守護清晰視界與雙眼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