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花菇(隨縣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供圖)
當下關鍵在于加強精深加工產品研發,挖掘品牌價值,同時加大“走出去”力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世界香菇看中國,中國香菇看隨州。
隨州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香菇之鄉”,共有30萬人從事香菇制棒、種植、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目前,隨州建成全國最大的食用菌交易集散地、全國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基地,實現了“買全國、賣世界”,出口額穩居全省第一。4月中旬,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發布的2024中國食藥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單中,“隨州香菇”以區域品牌價值205.80億元,連續三年雄居榜首。
5月22日,乙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隨州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會在隨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香菇產業領域權威專家、行業嘉賓、企業代表等參加盛會,共謀推進隨州香菇產業共建、品牌共創、價值共享。
小小香菇,何以成為農民“致富傘”?何以暢銷海外市場?近日,支點財經記者深入隨州香菇種植基地、智能加工車間、交易市場,對話菇農、企業負責人與行業專家,探訪香菇產業從田間到全球餐桌背后的“菇”事。
科技賦能
隨州香菇優品率超85%
香菇被稱為菌類中的“靈芝草”、民間“山珍”。隨州處于南北交匯地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本身就是一個“天然養菇場”,天時地利讓隨州香菇品質優良。
5月16日下午,隨縣三里崗鎮吉祥寺村,湖北長久菌業有限公司的恒溫菌種保藏箱內,一排排存放菌株的玻璃試管整齊碼放,試管內隱約可見白色的菌絲。
“隨州香菇好,得益于優越的地理條件,但要長久好下去,菌種就一定要好。”該公司總經理黃天驥向支點財經記者介紹,作為全省食用菌一級菌種生產企業,長久菌業目前擁有565份食用菌種質資源菌株,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香菇菌株。
香菇種植過程中,受氣候環境、栽培技術的變化等影響,品種容易出現老化、變異現象,導致產量變低、質量變差甚至爛袋等問題,影響菇農增收。“這就需要不斷選育新品種。”黃天驥說,育種是一個千挑萬選的艱苦過程,“100個品種里,能選育出一個優秀品種就算是幸運的。”
近年來,長久菌業與華中農業大學、上海市農科院共同開展食用菌新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發、標準化栽培技術等科研工作,成功選育了目前湖北省認定僅有的兩個香菇新品種“久香秋7”和“秋香607”,實現了隨州市自主研發香菇新品種零的突破。
為全面提升菌種自主選育能力,隨州成立湖北香菇產業技術研究院、隨州香菇科研推廣中心,成功選育4個香菇新品種,并獲得農業農村部備案;大力支持長久菌業等4家企業獲得一級菌種生產經營資質,實現“繁育推一體化”,為全國香菇產業發展提供優質種源。目前,該市香菇菌種年產量達5000萬公斤,占全國總產量10%以上。
好原料造就好產品。據農業農村部權威機構檢測,隨州香菇粗多糖和干物質含量名列全國香菇榜首,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名列前茅,富含活性多糖和硒,綜合評定為“外觀品質優良,內在品質上乘”。
不僅是育種,科技創新也貫穿著隨州香菇的成長始終。
逸村、隆興、慶豐等16家食用菌生產設備制造企業,擁有發明專利50余項,掌握著育菇“密碼”;炎順、塔兒山等90多家香菇生產企業建成智能化生產基地,通過手機遠程調控遮陽網開合度、菌棒生長環境溫度,大幅提升出菇穩定性。
這些硬核科技賦能,讓“隨州香菇”具有國內領先的穩定產出和優品率——“隨州香菇”優品率超85%,年產量穩定在80萬噸左右,約占全省總產量45%。精品白花菇產出率高至70%,其產量占全國同類花菇總量50%以上,優品率超全國均值15%。
好品質才有好價格。2024年,隨州香菇銷售總量占全國干菇交易量的20%,隨州干菇均價較全國高30%,出口產品均價超全國出口均價50%,內銷零售均價高于同類產品40%。
品源(隨州)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在包裝出口的香菇辣醬。(隨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做強品牌
“隨州香菇”端上60余個國家和地區餐桌
農產品產得好,更要賣得好。
走進位于隨州高新區的品源(隨州)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品源公司),菇香和著醬香,撲鼻而來。車間內,生產線井然有序,一罐罐香菇醬如士兵般魚貫而出,在工人的分揀打包下奔赴國內外的餐桌。
品源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生產出口干香菇起家,發展迅猛,很快成為隨州市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中的“佼佼者”。2012年2月,品源公司第一個載滿干香菇的貨柜運出國門,當年出口額達800萬美元。
可惜好景不長。2016年初,隨著全國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干香菇出口“內卷”嚴重,許多香菇企業因投入大量資金囤貨而陷入困境。“干菇沒啥技術含量,同質化競爭激烈,整個市場供大于求。你不賣、人家賣,利潤越來越薄。”品源公司副總經理張濤說。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全國香菇產量從769萬噸猛增至1115.9萬噸,鮮香菇、干香菇及香菇加工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品源公司的經歷是隨州香菇產業外貿“瓶頸期”的一個縮影。2018年之前,隨州香菇產業出口品種較為單一,基本是干香菇,堆頭大、附加值低,且市場過于集中,主要在東南亞。
如何破局?一批“菇勇者”紛紛走出國門,重新考察市場。
他們注意到,不同于老一輩華人華僑保留熬湯、炒菜等中國傳統烹飪習慣,年輕一代飲食習慣更偏西化,喜歡面包、牛排,離不開各種蘸醬和罐頭,老干媽辣椒醬、郫縣豆瓣醬等在國外走俏正是捕捉到這一商機。
“這是一個全新、巨大的市場。”張濤介紹,公司經過國內外深入考察,歷時30個月,于2017年研發出“菇的辣克 GOOD LUCK”系列香菇醬,獲得湖北省香菇醬出口首張“通行證”。2018年,首批20萬瓶、價值50萬美元的香菇醬出口至泰國曼谷,填補全省香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空白。短短兩年,“菇的辣克”出口值就達1.2億美元。
“之前的干香菇客戶紛紛轉為香菇醬客戶。”張濤說,2024年,品源公司出口的香菇醬徹底告別代加工,實現100%自主品牌出口。
就在不久前,該公司菇的辣克GOODLUCK辣醬通過美國非轉基因認證,正式叩開美國本土商超大門。“我們與美國華人商會簽下3億美元訂單,菇的辣克GOODLUCK系列產品將全面進入美國本土6萬家大型連鎖商超。此外,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華人商會也紛紛向我們表達了強烈合作意向。”張濤表示。
“菇的辣克”的走紅,極大鼓舞了同行。多家企業紛紛聚焦香菇深加工領域,各顯其能——
隨州另一家農業龍頭企業裕國菇業,在行業內首家通過美國食品安全FDA認證,其研究開發的香菇濃縮汁、香菇多糖等產品,一推出就獲得市場廣泛認可,其中香菇多糖產品上市兩個月便實現出口900余萬美元,近6年累計實現出口近8億美元。
泰國人喜食辣、酸,越南人口味微甜。湖北原木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細分市場、精準營銷,聯合海內外3家企業,根據不同國家飲食習慣,開發出多種口味的香菇醬、香菇脆。
從干香菇到香菇醬、香菇濃縮汁、香菇辣條、香菇保健飲品等精深加工產品,隨州香菇“朋友圈”規模不斷擴大,精深加工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至90%以上,產品遠銷6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連續21年位居湖北省首位。
張濤坦言,客戶愿意為企業買單,其實看中的還是“隨州香菇”這塊金字招牌。
“品牌是‘土特產’走向市場的通行證。”隨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魯建介紹,隨州整合“弱、小、散”品牌,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矩陣,通過制定行業標準、舉辦國際香菇博覽會等舉措,推動“隨州香菇”區域品牌價值達205.80億元,位居全國食用菌榜首。
2024年11月8日,武漢農博會,市民在隨州香菇展臺參觀。(支點財經記者 任勇 攝)
點“菇”成金
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中國香菇之鄉”“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出口(食用菌)示范基地、中國特色農產品(香菇)優勢區……隨州香菇成為靚麗名片,除了天時地利,人和至關重要。
從炎帝神農在厲山鎮植五谷、嘗百草發現香菇,到1978年華中農業大學楊新美教授在隨縣三里崗鎮試種段木香菇成功,到如今“集中制袋、分戶出菇”技術模式領跑全國。隨州人以“種菇如種糧”的執著,構建起從菌種培育、種植加工到外貿出口的完整產業鏈,將一朵小香菇做成了富民大產業。
隨縣軍成菌業種植合作社是隨州市規模較大的香菇種植基地之一。合作社負責人湯成向支點財經記者介紹,合作社包制袋、包成活、包技術、包銷售。菇農一個大棚可種植7000多棒香菇,每棒只交5角錢服務費,每個大棚利潤2.8萬元左右。在基地務工的黃霞一臉滿足,“平時干雜活一天能掙六七十塊錢。如果是在拌料、裝料旺季,每天能掙200多元!”
2024年,隨州香菇產業發展再創歷史新高:香菇種植規模4億袋,居全國香菇四大主產區之首;年產鮮菇近80萬噸,70%以上是高品質花菇,占全國花菇市場的一半以上;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種植規模超500萬棒香菇專業鎮17個,帶動菇農人均增收超2.5萬元,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
除了不斷完善的產業鏈,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挑戰,建設有韌性的供應鏈是隨州香菇產業新的課題。
為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隨縣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引進國聯股份,與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本地企業共同組建湖北省香菇供應鏈公司,搭建了集互聯網交易、冷鏈倉儲、產融協同、數字化管控“四大功能”為一體的香菇供應鏈平臺,開發全國首個“菇多多”線上交易網絡平臺,提供信息發布、一站式采購、拼單集采、競價拍賣等服務,目前已有320家企業、5家金融機構、4家物流公司實現鏈上精準對接,平臺交易額超3.5億元。
湖北香菇集團借助省供應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動“隨菇入港”,冷鏈鮮菇直達大灣區1.3萬噸,立足隨縣、輻射全省,為鄂西北香菇產業集群10家核心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全年營收達10億元。
5月22日的湖北隨州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會上,湖北省長江新材有限公司與湖北機場集團航空供應鏈有限公司簽約,航空供應鏈公司入駐中國香菇智慧交易城加工中心。
據悉,航空供應鏈公司將依托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雙樞紐”航空物流網絡,打造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24小時鮮菇配送體系,并實現全球主要市場72小時送達目標,這無疑為隨州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該合作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6月底投產。
內外擠壓
“雙循環”助力產業躍遷
挑戰依然存在。
在隨縣殷店鎮,菇農李志平道出擔憂:“現在人工、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利潤空間被壓縮。”
軍成菌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湯成也表示:“相比前幾年,錢沒那么好賺了。區域競爭激烈,河北等地香菇產量上升,市場上產能過剩,受大環境影響,出口也有所下降,現在主要以內銷和電商為主。”
支點財經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部分中小種植戶仍依賴傳統種植方式,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且一些種植戶多依賴本地適應性強的品種,生長周期長且出菇潮次分散,工廠化很難取代傳統方式。此外,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綠色壁壘等問題,也對香菇出口帶來不確定性。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隨州香菇”如何繼續保持優勢地位,打造千億產業?企業如何加快融入“雙循環”,為自身發展找到“下一個出口”?
“隨州不僅是全國現代香菇產業起源地,更是世界高品質香菇黃金產區。不過,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隨州香菇乃至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長田表示,國際市場上,貿易壁壘層出不窮,產品出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國內市場上,“隨州香菇”雖然知名度較高,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從產業內部來看,盡管在菌種、種植和加工技術上有了一定成果,但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隨州香菇產業向更高層次邁進。
“我們一定要高度關注這些問題,要想實現隨州香菇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隨州應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用合作,在菌種選育攻關、栽培技術創新、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致力于培育出產量更高、品質更優、抗逆性更強的菌種,開發出如高端保健品、生物制藥原料等新產品。”李長田說。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帶領團隊對“隨州香菇”發展進行了實地調研,共收集了超20萬字的數據及分析資料。
“我們經過反復推演和計算,確定隨州香菇產業未來5年每年可實現16%的平均增幅,到2030年將實現千億產值的飛躍。”在程虹看來,隨州香菇以龜背紋白柄短、肉厚嫩爽醇香的高品質特性聞名海內外,當下關鍵在于進一步挖掘品牌價值,可結合炎帝故里、農耕文化講好香菇品牌故事,同時以電商生態為抓手,將“中國香菇之鄉”文化底蘊融入產品敘事,助力達成千億級農產品加工集群目標。
把脈隨州香菇產業,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原副代表、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原會長崇泉建議“兩條腿”走路:“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大精深加工產品研發,以質取勝,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強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為助力中國建設貿易強國、促進全球農業貿易繁榮貢獻智慧與力量。”
編輯丨胡馨月
編審丨劉定文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