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定陶區天中街道南城社區茗嘉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全國人大代表、合作社理事長馬化彬正帶領種植戶察看合作社的智慧大棚。“和傳統大棚相比,智慧大棚可以進行生產環境、風險控制、成本投入等數據的精準采集,自動化分析和生成菌菇種植的最優方案,為后續生產提供精準科學支撐。”馬化彬說
這科技感滿滿的大棚背后是“智慧鄉村”工作站帶來的技術支撐。今年4月,定陶區茗嘉興“智慧鄉村”工作站建設成功,工作站立足于全區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在省農科院的幫助下,完成了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讓原本純市場導向的特色產業有了更遠的發展路徑;同時立足于發揮人才優勢,完成了與省農科院、菏澤學院等高校院所的對接,引進萬魯長專家團隊,以研、產、學相結合的互利模式,不斷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多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
“這就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落地變現的實踐。”馬化彬說,“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第一次聽到了這個提法,這讓我回來后一直在思考,菌菇種了這么多年,如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提升競爭力。‘智慧鄉村’工作站的成立讓農業新質生產力落地成為現實,以我們定陶區為例,成立的這10個‘智慧鄉村’工作站,其中有8個是圍繞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智慧鄉村”工作站帶來的產能和效益提升肉眼可見。茗嘉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棒菌包自動化生產車間,機械臂、傳送帶、自動升降機有序運轉。技改前,每天生產棒菌包2萬包,需要70個人;現在只需要4個人,日產棒菌包6萬包。馬化彬介紹,自動化智能技術的引進,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減少了人員進出的流動,避免了雜菌的帶入,改善了食用菌的生存環境和品質。
“往年一到夏季就開始休棚,今年夏天我們種了一茬草菇,畝產量8000斤到10000斤,每斤市場價5元左右,多收入3萬元。”被問到收成如何時,種植戶楊穩滿臉笑容地說。
如今,茗嘉興“智慧鄉村”工作站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綜合性發展載體,先后申報研發專利3個,轉化科技成果2個。在定陶區,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落地轉化的“智慧鄉村”工作站還有早春西瓜產業“智慧鄉村”工作站、黃粉蟲產業“智慧鄉村”工作站、小麥玉米“智慧鄉村”工作站等。
通過這些工作站,省內一些高等院校的農業科研成果可以找到合適的企業和合作社進行成果落地,讓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同樣,如果企業和合作社有農業科技需求,也可以及時求助高等院校,實現雙贏。目前,這些“智慧鄉村”工作站,已成功引進省農科院等專家團隊14個,爭取省屬高校科研成果42項、涉農專利769項。
菏澤日報記者 楊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