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chuàng)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雨 霏
編輯 | 聞 靜
散裝的江蘇又“整活”了!
幾乎全江蘇人都加入了這場大戲!
一場原本默默無聞的省級五人制足球賽,生生被網友玩成了現象級的“蘇超聯賽”。
“蘇超聯賽”各球隊隊徽(圖源@水韻江蘇)▼
場地簡陋、選手業(yè)余,這本是地級市之間的友誼賽,結果卻掀起了全省范圍的情緒狂歡:
蘇州高舉“橫掃蘇北”的橫幅入場
無錫高呼“叫錫哥”
南京剛剛剪出宮廷風宣傳片
揚州就亮出“文明古國”的復古標語
就連平日深藏不露的南通
也換上了專屬球衣,誓要在賽場上“整頓風紀”
江蘇足球聯賽“登頂”全球五大聯賽(圖源@網絡)▼
江蘇的這場大戲表面上是踢球,實際上是江蘇十三太保的一次集體燉鍋,把多年積攢的地域情緒、發(fā)展落差和文化自尊,統(tǒng)統(tǒng)煮進了這口熱氣騰騰的“蘇超”大鍋里。
南通足球俱樂部創(chuàng)始人主業(yè)是賣拖鞋(圖源@視頻截圖)▼
為何會有著江蘇十三太保的說法呢?
我們先來說說太保。
太保在中國古代位列三公之一,與太師、太傅共同被稱為“三公”。 在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獲得太師、太傅、太保“三公”稱號是極高的榮譽象征,通常授予德高望重、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
十三太保的原始出處則出自唐朝末年。
唐朝末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原本姓(朱邪),其父因為軍功被賜國姓”李“,李克用在當節(jié)度使期間收了很多能人作為義子,其中有十三人被皇帝封為太保一職,所以有了最早的十三太保說法。
江蘇“十三太保”位置圖(圖源@中國大百科全書)▼
后來明末清初小說家(褚人獲)在創(chuàng)作《隋唐演義》時借鑒了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將靠山王楊林的十三個義子,稱作十三太保。
《隋唐演義》中的第十三太保秦瓊是《隋唐演義》的主角,為報父仇才認賊作父,這也是一時的無奈之舉。因為書中的“秦瓊賣馬”與“為朋友兩肋插刀“這種江湖朋友義氣的相關故事深入人心,所以十三太保秦瓊成了“山東好漢”的代名詞,同樣“太保”也就成了江湖好漢的代名詞。
江蘇十三太保的說法其實是對江蘇省內13個地級市的一種形象稱呼,具體包括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鎮(zhèn)江市、泰州市和宿遷市。
這個說法并不是出自歷史記載,而是用來形容江蘇省內部“地級市眾多、個個強悍、各有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因為江蘇的13個地級市各有獨立的發(fā)展體系、特色產業(yè)、文化背景甚至方言體系,所以近些年來被一些媒體和網友戲稱為“各懷絕技”的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各懷絕技(制圖@賈恩艷)▼
該稱呼不僅體現了江蘇各地級市的實力,也是江蘇作為中國最均衡、最發(fā)達的省份之一的真實寫照。所以江蘇人聽了這個封號,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不過,這次“蘇超”能出圈,不是因為球踢得有多好,而是因為它精準踢中了江蘇人內心那點難以言說的情緒。
這個省,總被貼上“散裝”的標簽:
南北互掐不買賬,
你方唱罷我登場。
省會像個老班長,
發(fā)號施令無人應。
這種“散”,原本只是江蘇人自我調侃的黑話,如今卻成了全國網友的集體狂歡。“唐僧過江蘇要帶十三份通關文牒”的段子能沖上熱搜,說到底,是大家都看懂了這里面的微妙秩序。
十三太保的心里話(圖源@網絡)▼
江蘇不是鐵板一塊,更像是一鍋味道濃烈卻彼此分明的大雜燴。十三座城市各有性格,也各不相讓:不愿統(tǒng)一節(jié)奏,卻也都活得有模有樣。互不買賬的“較勁”早已成了城市間的下意識動作,是骨子里的默契碰撞,也是發(fā)展中不變的張力。
于是,“蘇超”就像為這場地方性情緒對峙搭建的一座舞臺,足球只是媒介,球場只是出口。看臺上的觀眾未必真的在乎比分勝負,他們真正投入的,是地級市之間那場無形但熟悉的暗戰(zhàn),是一次關于存在感、優(yōu)越感與歸屬感的集體釋放。
蘇州人眼中的江蘇地圖(圖源@網絡)▼
南京人眼中的江蘇地圖(圖源@網絡)▼
這份“散”的根源,并非偶然,江蘇本就是“拼”出來的,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從江南省中獨立出來。名字不過是“江寧”和“蘇州”兩個地名的組合,沒有天然的一體感,注定了這片土地的“拼貼屬性”。
更絕的是老天爺的“鬼斧神工”:長江劈斷南北,淮河橫切蘇北,大運河又豎著來了道“十字斬”,把江蘇剁成了吳語軟萌區(qū)、江淮官話過渡帶、中原硬核方言區(qū)的大亂燉。常常是河這邊用評彈唱“小橋流水”,河對岸用梆子腔吼“大風起兮”,活像把江浙滬、皖北、魯南硬塞進一個微信群。
而江蘇十三太保這江湖綽號,其實也不是媒體和網友們玩梗,這是刻在江蘇染色體上的“歷史代碼”。
調侃味十足的宣傳語(圖源@網絡)▼
江蘇從古至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文化交匯之區(qū)。
楚漢爭霸時,徐州劉邦、淮安韓信、宿遷項羽就組了個“滅秦天團”,三國時南京(建業(yè))做了東吳總部,江淮兩岸更是天天上演“烽火連三月”的戰(zhàn)爭片。
幾百年來:
蘇南泡在吳越的絲綢里養(yǎng)出精致脾氣
蘇北在楚漢戰(zhàn)場喝著烈酒煉成硬核性格
蘇中則在淮揚菜的煙火氣里熬出中庸哲學
——與其說這是個省,不如說是“中國地域文化混搭實驗場”。
江蘇每個城市的血管里都流著不同的歷史血液,活脫脫十三位自帶BGM的江湖大佬。
所以在“蘇超”中,你看到的比賽,或許技術平平,比分尋常,情緒卻早就沸騰。球場上“你進一個我不服”,網絡上則是“沒有假球,全是世仇”。
“蘇超”的明戰(zhàn)暗戰(zhàn)中,表面看是傳球射門,背地里比拼的卻是產業(yè)結構、政策傾斜、GDP排名和招商戰(zhàn)績。
這哪里只是踢球,分明是一場地級市之間的“政經踢館”——借著球衣和哨聲,把平時不好說、不方便明說、不敢直接說的那些較勁和不滿,全都放大在聚光燈下。
踢的是比分,爭的卻是氣場、資源和地位。
“蘇超”比的可不是分數這么簡單(圖源@網絡)▼
而這一切的熱烈表達,背后其實都指向了同一個原點:江蘇,這個“散而不弱”的省份。
外人眼里它總是“一盤散沙”,但在本地人看來,江蘇的“散”從來不是缺乏凝聚力,而是一種各自精彩、各有鋒芒的城市生態(tài)。它更像一個喧騰而有序的菜市場——吵歸吵,攤位歸攤位,各有主業(yè)、各守本分。
江蘇的十三座城市就像十三味食材,誰都不從屬誰,誰都沒想著融合,偏偏就能熬出一鍋別處沒有的“江蘇味兒”。
也因此,在江蘇,身份感總是從“市”開始,而不是“省”。沒人說自己是“江蘇人”,大家更習慣說“我是徐州的”“我是連云港的”……
江蘇十三太保各有地盤、各據一方,誰也不服誰,也都過得像模像樣。
這種“散裝氣質”,早就滲透進了江蘇十三太保日常的說話方式、交通方式和社交語境。
球場上情緒高漲的助陣“球迷”(圖源@網絡)▼
更妙的是,江蘇的“散”還在不斷裂變下沉。不是只有地級市各自為戰(zhàn),縣、鎮(zhèn)、甚至村一級的文旅營銷,也玩出了風格各異的“副本世界”:無錫靈山大佛莊嚴肅穆,蘇州園林溫婉細膩,南通藍印花布民藝古樸,淮安韓信故里則自帶英雄情懷……
表面是“全域旅游”,骨子里卻是“分區(qū)征戰(zhàn)”。
有網友笑稱:江蘇不是一個省,而是十三個獨立游戲工作室組成的服務器,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劇情線,互聯但不共通。
連江蘇人自己也承認:只要不是一個縣的,在外地見面都不算老鄉(xiāng)。有的人感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真有道理”,也有人調侃,“蘇大強”的真身,其實就是十三太保的散裝集合體,背后還有七十二路地頭蛇,個個不肯平庸,人人都想C位。
不甘平庸的“七十二路地頭蛇”(圖源@網絡)▼
可說到底,這份“散”,不是松散,而是分布式的張力,是一種競爭中合作、喧嘩中秩序的獨特結構。就像一場家族聚會,十三位兄弟姐妹輪番搶話筒,吵是一定的,熱鬧也是必須的,感情還都是真摯的。
正是這種“散”,撐起了江蘇令人瞠目結舌的“地級市戰(zhàn)斗力”。 別的省是“一條大腿帶一身”,江蘇是“十三個小巨人合力扛鼎”,再加幾十個縣城補刀,成就了現在的“蘇大強”。
2025年1-3月設區(qū)市地區(qū)生產總值(圖源@江蘇新聞)▼
這種“散而不亂”的結構,不僅撐起了江蘇2024年“137008億元、全國第二”的宏觀體量,更托舉出一場地方經濟的群英會:
13個地級市無一低于4500億元,5座城市跨入“萬億俱樂部”,8個城市跑贏全省5.8%的GDP增速,全部打進中國百強城市榜單。
蘇州、南京更是雙雙殺入全國GDP十強,蘇州不但比成都高出3000多億,還以6.0%的增速成為十強城市中增長最快的城市,堪稱“領跑者”。
而在這座“蘇系航母”的甲板之下,還有一支令全國艷羨的“百強縣天團”。全國百強縣中,江蘇包攬近四分之一,昆山、江陰、張家港的發(fā)展更是讓其他很多縣級行政區(qū)難以望其項背。
2024年設區(qū)市地區(qū)生產總值(圖源@交匯點)▼
說白了,在江蘇,不只是“地級市王者局”,連“縣級賽道”都卷得要命。
于是,“散”出了個性,也“散”出了實力。江蘇沒有絕對的C位,只有各打各的強隊。
如果把地圖看作賽場,蘇南是自帶光環(huán)的頭號種子,蘇北是猛追不舍的黑馬,蘇中則像那個全場奔跑、串聯左右的持球中場。
放眼全國,這種“地級市群毆式發(fā)展”的畫風,幾乎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
當然,這鍋熱氣騰騰的“蘇味濃湯”,也免不了浮上幾塊矛盾的“調料”:
蘇南富得流油,蘇北還在申請補助;
蘇州、無錫是江浙滬朋友圈里的優(yōu)等生,鹽城、宿遷還在趕進度;
南京雖坐擁省會光環(huán),卻總被吐槽“有地位沒擔當”。
2024年,蘇州、無錫人均GDP超20萬元,宿遷卻不足10萬元,貧富懸殊如同南北溫差,一腳踩在初夏,一腳還在倒春寒。
2024年江蘇各城市人均GDP(圖源@中經數據)▼
這場區(qū)域間的分層博弈里,蘇南依舊穩(wěn)坐C位:
蘇州穩(wěn)扎穩(wěn)打,是產業(yè)鏈的鏈主、外資的心頭好,規(guī)上工業(yè)產值領跑全國。
無錫雖不聲張,但物聯網、新能源走得精準有力,一步一個腳印。
常州最拼命,新能源三大賽道狂飆突進,硬是憑爆發(fā)力沖進萬億俱樂部。
這三強幾乎成了江蘇經濟的“發(fā)動機”,撐起了“蘇超”的硬核底盤。
但即便是蘇南,也沒有穩(wěn)到無懈可擊:
蘇州的“鏈主”地位越來越依賴外資,一旦全球風向一變,風險就會迅速傳導;
無錫產業(yè)雖穩(wěn),但更新緩慢,容易在風口切換中“卡殼”;
常州的高速度背后,也隱含著產業(yè)結構過于集中、“新能源一條腿走路”的隱憂。
一旦行業(yè)風向變冷,三強之中恐怕沒人能獨善其身。
而且,蘇南的發(fā)展也在催生“內卷怪圈”:地價、房價高起,年輕人一邊卷產業(yè),一邊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本地企業(yè)搶人才,鄰市之間開出“更高年薪”搶同一撥985;一邊是產值上億的工業(yè)園區(qū),一邊是高強度下的生活焦慮,所謂“富得發(fā)愁”也并非玩笑。
反觀南京,科研、教育、醫(yī)療等“天賦技能”點滿,卻總是被詬病“只研不產”,論文發(fā)表量一騎絕塵,轉化能力卻常年掉線。
有人說南京像個手握萬貫家財卻不知該投哪只股票的富翁,距離真正帶動全省發(fā)展,始終差了一口氣。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湖東CBD,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而南通、揚州和鎮(zhèn)江蘇中三市像是江蘇這鍋濃湯中的“藥引子”,被夾在中間,發(fā)展的路徑有人喜有人憂:
南通依托港口優(yōu)勢和“上海外溢效應”,在高端紡織和船舶海工領域漸入佳境。
揚州有文化、有歷史、有淮揚菜和大運河的牌面,但文旅消費偏輕,拍照容易,留客太難。
鎮(zhèn)江雖與南京隔江而望,始終“看得見繁華卻摸不著熱鬧”,有氣質,沒聲量。
至于蘇北,或許是這鍋湯最深處的底味,格外有韌性,卻不夠鮮亮:
徐州完成了從“煤城”到裝備制造的轉身,試圖借區(qū)位打通中原市場,但前進的道路上依舊荊棘叢生。
鹽城靠新能源和韓系代工崛起,但焦慮于“賺辛苦錢、拿不到話語權”的天花板。
宿遷雖地小人少,卻是最能拼的一位,靠洋河酒和電商帶來了不小的話題度。
連云港、泰州、淮安則更像是“門面工程”擔當,產業(yè)鏈、人才流、資本力都還在起步階段,眼看要起飛,卻總差臨門一腳。
連云港海港碼頭航拍(圖源@攝圖網)▼
也正因為如此,江蘇更該意識到,未來的路不在于每座城市各炒各的菜,而在于如何把這一桌菜搭配出真正的層次與風味。
眼下資源越來越緊、要素越來越貴,誰都卷不起一整桌滿漢全席,唯有分工協作、錯位發(fā)展,才能把各自的拿手菜拼成一桌有亮點、有分工、有呼應的豐盛大餐。
而“蘇超聯賽”的出圈,恰好提供了一個生動的現實范本。
這場原本看起來“無甚可觀”的五人制足球賽,竟然讓文旅消費數據跑出了一波“小高峰”。
端午假期期間,6個主場城市通過銀聯渠道統(tǒng)計的異地文旅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2.94%,其中常州增長25.53%,泰州22.59%,徐州21.80%,鹽城19.79%,鎮(zhèn)江17.34%,南京也增長了5.68%。這說明,只要節(jié)奏踩得準、情緒調動好,就算是一場小球賽,也能撬動大流量、帶火一座城。
更重要的是,“蘇超”的熱度并不是靠哪個城市單打獨斗搞出來的,而是靠一套設計得當的機制與彼此配合的氣氛帶動起來的。從組織到傳播、從情緒調動到文旅承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踩在了點上。
秋冬南京中山陵音樂臺(圖源@攝圖網)▼
這也恰恰說明,江蘇不是不能協同,而是過去缺少一個真正高效、清晰、好用的協同機制。
只要機制對路,哪怕是一場看似不起眼的小球賽,也能成為撬動整座城市活力的點火器;而機制不通,再大的資源撒下去,也可能各自為戰(zhàn),打不出合力。
由此再看當下,江蘇真正需要的,不是繼續(xù)沿用“你上我也上”的老套路,更不是搶項目、拼政策、搞數字游戲,而是靜下心來,坐到一張桌子上,各自亮出底牌,謀定分工,合力協奏。過去講“一城一策”,現在更該想的是“一省一局”;以前是單兵作戰(zhàn)、各顯神通,未來則需要有戰(zhàn)術、有配合、有分工,打出江蘇自己的組合拳。
江南春色揚州瘦西湖五亭橋(圖源@攝圖網)▼
以產業(yè)為例,新能源、智能制造、信創(chuàng)產業(yè)雖是當紅賽道,但若“滿盤皆上”,只會讓“風口”變“堵口”。
比起“滿盤皆上”,更該做的是理清分工邏輯,比如:常州專注動力電池,鹽城主攻整車制造,蘇州發(fā)展高端零部件,南京則聚焦科研孵化和總部引進。鏈條清晰、環(huán)節(jié)互補,才能把產業(yè)做成合唱,而不是亂哄哄的獨奏。
人才亦然。今天江蘇各市拼命發(fā)補貼、搶戶口,短期數據好看,長期卻有可能留不住人。
比起單點競爭,江蘇更需要一套“省域人才循環(huán)機制”:科研在南京孵化,產業(yè)在蘇州轉化,擴產能在常州,消費場景留給南通,真正形成“一張成長路徑圖”。
留住人的,從來不是一紙房票,而是職業(yè)路徑清晰、跨城流動無阻。
無錫黿頭渚風光,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在生活服務層面,江蘇協同發(fā)展的空間甚至更大,因為目前的確還有不少“腸梗阻”。
比如一個普通白領,今天在淮安上班,明天去南京開會,周末跑揚州看展——這種穿梭理應像“市內通勤”一樣自然,但現實中,醫(yī)保、社保、子女教育領域依舊橫亙著“看不見的門檻”。
如同全國其他很多地方一樣,地圖上江蘇的各個城市早已連通,制度上卻還是各自為政。真正的一體化生活,是“無感通用”,是城市之間服務體驗無縫銜接,讓歸屬感在日常細節(jié)中自然生長。
文化上,江蘇也該放下“誰最江蘇”的爭論,轉而思考“如何各自鏈接全國”。南通對接上海,徐州輻射中原,連云港面對日韓,宿遷靠電商走全國——這不是偏離,而是節(jié)點拓展。
統(tǒng)一風格不是強省的前提,多樣化接口才是體系的生命力。
說到底,江蘇真正的強,不靠一個超級城市單飛,而是靠所有城市都能上場、有分工、有協作。不是人人搶C位,而是各自找到定位,形成“前鋒、中場、后勤”齊備的省域戰(zhàn)隊。
鎮(zhèn)江北固山風光(圖源@攝圖網)▼
所以,接下來江蘇該端上桌的,不是“協同發(fā)展”的漂亮口號,而是真正能落地的機制細節(jié):比如亮出重點發(fā)展產業(yè)分工圖譜,公開每座城市的主攻方向和功能分區(qū);建立“人才跨城通道”,讓人從南京跳去蘇州不用重新落戶;推動醫(yī)保、社保、教育等服務系統(tǒng)實現“一鍵通用”;打通城市之間的數據接口,辦理一個營業(yè)執(zhí)照不要在三地重復跑腿。
總之,江蘇十三太保們別光熱鬧在球場,制度層面也得跟上“組隊打配合”的節(jié)奏。只有協同的細節(jié)真的打通,江蘇才不只是“情緒上是一家人”,而是“辦事上也是一家人”。
這既是江蘇的挑戰(zhàn),也是江蘇繼續(xù)整體躍升、帶動全國高速發(fā)展的新機遇。
【參考資料】
1.《“蘇超”踢出文體旅新配合獲八方點贊》水韻江蘇25-06-04
2.《“蘇超”走紅八方點贊,全國多家主流媒體這樣說……》中國蘇州2025-06-07
3.《江蘇13市一季度GDP出爐!增速第一的是……》江蘇新聞2025-05-07
4.《2024年江蘇省各市地區(qū)生產總值(GDP)情況發(fā)布》交匯點新聞2025-02-08
5.《江蘇13市GDP“放榜”,這些新變化值得關注》交匯點2025-02-13
6.《江蘇各城市人均GDP》中經數據
7.《江蘇文旅頭條|“蘇超”踢出文體旅新配合獲八方點贊》江蘇文旅2025-06—04
●本文為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資料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