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無常,不必掛懷
在300多年前的日本,有一位老禪師在圓寂之前應弟子所求留下遺偈,他只寫了一個“夢”字,而后便含笑去世,他就是高僧澤庵宗彭。
高僧圓寂之際,通常會依據自身一生的修行成果或大悟之后的禪理,為后世留下遺偈。這些遺偈大多以五言或四言詩的形式呈現,然而,像澤庵禪師這般僅以一字為偈的,實為罕見。他在入滅之時,為后人揭示了“人生如夢”的深刻真諦。在其一生中,他創作了上百首關于“夢”的詩篇與歌賦。其中一首寫道:
人世滄桑雖有情,來去匆匆皆為夢。
紅楓染盡群山麓,殘陽西下聞秋歲。
生命仿佛一場大夢,夢醒時分,即便腦海中仍依稀殘留著夢里的點滴痕跡,但雙手卻已無法握住任何實物。古人有云:“一指彈風花落去,浮生若夢了無痕。”人生本就如此,世人在這不可掌控的時空變遷中忙碌奔波,直至生命的終章。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里也談到過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覺醒之后方知一切皆空,而在未覺之時,常感嘆世事無常,受制于變幻莫測的命運。世間萬物生滅更迭,流轉不息,無有一物能恒久不變。就像《佛說無常經》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佛陀在竹林精舍駐錫期間,一日應居士之邀,攜弟子前往城中宣講佛法。講法結束后,佛陀與眾弟子返程途中,偶遇一人驅趕牛群回城。只見這些牛體態肥碩,沿途歡騰跳躍,相互間還不時以牛角相互抵觸。目睹此景,佛陀心生感慨,說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千百非一,族性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熒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完畢,就座之后,阿難隨即稽首請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完全領悟其中的義理,懇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回來的路上,你是否見到那位牧牛人趕著牛回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接著說:“這群牛的主人是屠戶之家,原本飼養了上千頭牛。為了讓牛群健壯肥美,屠戶雇人每天將這群牛放牧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并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宰殺以謀利。就這樣日復一日,這群牛已被宰殺超過半數。然而,這些糊涂的牛兒卻渾然不覺,依舊每天開心地吃草玩樂,或與同伴爭斗。我因感傷它們如此無知,所以才說出那番偈語。”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開示:“不僅這群牛如此,世人亦是如此,不知曉無常之理,執著地認為有一個恒定不變的‘我’存在,每日沉溺于五欲之樂,更因永不滿足的欲求而彼此傷害。當無常降臨時,卻又無力超越。因此,世人又與這群牛有何分別呢!”
不僅這群牛不明白無常的道理,許多人從生到死也如同在夢中一般,忙碌奔波、喧囂吵鬧,仿佛一切都很重要。然而,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沒有什么是永恒的,例如人的生老病死,這些都是無常的體現。
佛法認為,人生的歷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苦楚的事實,而在這苦楚之中,便蘊含著無常。無常使人白發蒼蒼,無常催人離別,無常導致求而不得,無常讓朋友變成仇敵。它捉摸不定,隨時變化,這便是無常,亦是空。
無常意味著沒有永恒,同時卻又是一種永恒。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實際上并不矛盾。佛法所講的“無常”,指的是沒有任何事物是永遠不變的,唯有“不斷變化”這一法則恒久不變,因此,無常即是永恒。
詩仙李白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地乃萬事萬物的棲息之所,光陰為古往今來的匆匆過客,人生浮沉,恍若夢幻,歡樂幾何?又何須過度執著?
蘇軾也在《前赤壁賦》中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面前,生命不過是短暫的一瞬,注定要經歷無常紅塵的起伏顛簸。從夢境中醒來,心靈便會豁然開朗,清澈無礙,對生死、自我也將不再執著。
假如有一天,世人能夠深刻認識并坦然接受世事無常的真相,便會領悟到心中種種欲望皆為虛妄之念,所執著的一切皆非永恒。唯有洞悉這些,放下執著,方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