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反對曹操進爵魏公,死的不明不白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以憂薨,時年五十。謚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三國志·荀彧傳》
荀彧之死,歷來有很多說法,《三國志》中說得很隱晦,說由于荀彧反對曹操進爵魏公,后來生病,最終“以憂薨”。雖然陳壽沒有說曹操之死和荀彧有關系,但是曹操“心不能平”,以及荀彧死后第二年“遂為魏公矣”,其實都在傳遞著一些信息。
《魏氏春秋》則記載,曹操把一個空的食盒送給荀彧,荀彧于是飲藥自殺,《后漢書·荀彧傳》的記載和《魏氏春秋》基本一樣。個人以為,荀彧之死和曹操脫不開關系,早在204年荀彧就反對恢復古九州制,后來荀彧和曹操就逐漸疏遠,到212年,曹操為了更進一步,不得不除掉荀彧了。
荀彧,作為潁川荀氏的核心代表人物,在曹操起兵初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論是戰略、戰術上,都是曹操攻伐四方的重要依仗;荀彧還為曹操舉薦了荀攸、郭嘉、陳群、戲志才、司馬懿;作為潁川大族,荀彧為曹操掌控豫州,也是貢獻了很大力量。
荀攸帶頭勸進,支持曹操稱魏公
前后三讓。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勛、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等勸進——《魏書》
有意思的是,荀彧被逼死后,荀攸卻帶頭勸進曹操進爵魏公,這讓人有些捉摸不透。這里需要解釋一下,荀彧是荀攸的從父,荀彧加入曹操陣營是在192年,而荀攸加入曹操陣營是196年迎獻帝都許后,在荀彧的舉薦下加入的。
雖然荀攸是荀彧“從子”,但二荀的親緣關系也并不算近。“從兄弟”在兩漢時代包含兩重含義,一重是同祖父,稱作“從父兄弟”,另一重是同曾祖父,稱作“從祖兄弟”。按《后漢書·荀淑傳》,荀攸祖父荀曇,是荀彧祖父荀淑的兄子。照此描述,荀攸之父荀彝與荀彧為從祖兄弟。
簡而言之,荀彧這一房的承繼關系是荀淑-荀緄-荀彧;荀攸這一房的承繼關系則是荀曇-荀彝-荀攸。荀曇之父是荀淑之兄。由此可知,荀攸雖然名為荀彧從子,二人的血緣關系卻已相當疏遠。這也是為什么荀攸身為侄子,反倒比叔父荀彧還大了六歲。
雖然二荀親緣關系有些疏遠,但畢竟兩人作為潁川荀氏的代表人物,而且又都加入曹操陣營,其關系和政治立場應該比較緊密。從荀彧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似乎是忠心漢室的,荀攸早年曾參與刺殺董卓,應該也是有著匡佐漢室之志,那為何在荀彧被逼死后,荀攸態度大變呢?
第一,大勢所趨,保全家族。建安初年,天下局勢尚未明朗,曹操的實力也比較弱小,所以荀彧選擇和曹操合作,一同匡扶漢室,剪出呂布、袁術、袁紹等各路諸侯。但隨著袁紹被消滅,曹操已經是實力最強大的,所以曹操的心態也逐漸發生變化,野心越來越大。
從司空到丞相,從丞相到魏公,曹操在一步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和地盤。明眼人都能看出,漢室不可興,曹操的崛起不可阻擋。荀彧是忠正君子,不愿意違背自己的志向,所以他選擇以死抗爭。
但當時一個潁川荀氏已經阻擋不了曹操權力的欲望,鐘繇、董昭、陳群、司馬懿等人及其背后的家族已經選擇支持曹操。荀攸如果繼續抗爭,不但不能阻止曹操,反而有可能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所以荀攸迅速表明立場,支持曹操進爵魏公。
第二,荀攸性格原因。另外一個方面,荀攸性格與荀彧不同。荀彧是一個道德高尚、堂堂正正的謙謙君子,荀攸則顯得更加內斂、果決。史書記載,曹操曾評價荀攸“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或許荀攸本來有匡扶天下之志,但他看出漢朝大勢已去,所以從內心就決定支持曹操。
潁川荀氏,荀子之后,是兩漢時期世代官宦的士家大族。魏晉之際,荀氏子孫在歷史舞臺上非常活躍,荀彧、荀攸兩人的政治立場及關鍵抉擇,正是當時歷史時代風云變幻的最好寫照。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