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國里要說誰最憋屈,那龐統肯定算一個。才華橫溢,卻命運多舛,剛剛走上正軌,就突然離世。
可誰能想到,他臨死前竟說出了劉備不愿讓人知道的秘密!更奇怪的是,這番話當時沒人信,也沒人敢信。到底龐統說了什么?
落鳳坡的落幕
公元213年,劉備軍攻打益州已有一年多。
這天,龐統率軍前往落鳳坡。這位當時年僅33歲的軍師中郎將,根本不會想到這將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當時正值盛夏,山間林木茂盛。龐統穿著白色戰袍,騎在白馬上顯得格外醒目。
隨行將士曾勸他:"軍師,張任狡詐,此地樹木茂密,恐有埋伏,不如繞道而行。"
龐統卻不以為然:"張任已經敗退,哪有膽量設伏?再說我帶的都是精兵,有什么好怕的?"
他剛說完這話,密林中突然飛出數十支冷箭。龐統連中數箭,從馬上栽倒。
將士們慌忙上前救護,但為時已晚。據說龐統臨終前,望著天空喃喃自語道:"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去東吳了..."
這個聰明絕頂的謀士,就這樣草草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更諷刺的是,劉備得知龐統身亡的消息后,雖然表面悲痛,卻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悼念行動,這與他對關羽、張飛等人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耒陽怪縣令
時間回到公元209年,龐統即將30歲,終于決定出山找工作。
當時天下三分,東有孫權,北有曹操,西有劉備。憑龐統的才華,無論投奔哪方勢力都會受到重用。
有趣的是,龐統最初其實傾向于去東吳。一來那里是他的家鄉,二來當時的周瑜正需要人才。
但命運弄人,就在他即將動身前往東吳時,遇到了從荊州來的故友。
這位朋友告訴他:"我剛從荊州來,聽說劉備禮賢下士,特別尊重有才之人,不像東吳那邊權力斗爭激烈。"這番話讓龐統改變了主意,決定投奔劉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劉備初見龐統時并不知道他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只是客氣地給了他一個耒陽縣令的小職位。
這就像現代社會中的應屆畢業生拿到了一個與自己能力不匹配的基層崗位。
更神奇的是,龐統上任后整整三個月沒去上班!縣衙門天天大門緊閉,公務積壓如山。
老百姓怨聲載道,紛紛去找張飛告狀。
暴脾氣的張飛聽說后,氣沖沖地趕到龐統住處:"你這個縣令怎么當的?三個月不上班,老百姓的事情誰來管?"
龐統不慌不忙地回答:"將軍稍安勿躁,我這就去處理。"
說完,他就前往縣衙,只用了短短幾個小時,就把積壓三個月的公務全部處理完畢,而且每一個決定都恰到好處,令人嘆服。
張飛目瞪口呆:"你既然有這本事,為何三個月不上班?"龐統笑而不答。其實他是在用這種方式,讓劉備陣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果然,張飛將此事報告給劉備后,劉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鳳雛"龐統!
三策定益州
公元212年,劉備在葭萌關已經駐扎了整整一年。
表面上是幫助劉璋抵抗張魯,實際上卻是在等待時機奪取益州。劉備雖有此心,卻苦于沒有合適的借口和策略。
這時,龐統向劉備獻上了著名的"奪取益州三策"。
第一策,按兵不動,慢慢蠶食劉璋的權力,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二策,先斬殺劉璋部將,制造矛盾,然后大舉進攻;第三策,立即發兵直取成都,一舉拿下益州。
龐統在獻策時分析道:"第一策穩妥但耗時長久,第三策快速但風險極大,第二策則是中庸之道。"劉備思量再三,選擇了第二策。
隨后,劉備找借口殺了劉璋的將領楊懷、高沛,制造了兩家矛盾,然后以"自保"為名,發兵攻打益州各地。
這個策略非常成功,僅用一年多時間,劉備就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區。
有趣的是,龐統在獻策時曾暗示劉備:"無論主公選擇哪一策,都將背負不義之名。只看主公是否愿意為此付出代價。"
劉備當時只是笑了笑,并沒有正面回應。而這正是龐統后來在涪城宴會上責備劉備的原因之一。
劉備的真實面目
劉備在歷史上的形象一直是仁義、寬厚的,但這是否是他的真實面目呢?龐統在涪城的慶功宴上,親眼揭穿了這層偽裝。
公元213年初,劉備攻下涪城,大宴將士慶功。當時氣氛熱烈,眾人推杯換盞,歡聲笑語不斷。
劉備站起身來,面帶笑容地說:"諸位將士辛苦了!今天我們攻下涪城,離統一益州又近了一步。待我們完全占領益州,再設最終的慶功宴會!"
這句看似普通的祝酒詞,卻讓一旁的龐統眉頭緊鎖。
他放下酒杯,直視劉備:"主公,攻下涪城本是件好事,但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意思就是,劉備把攻占他人城池視為一種娛樂,這完全不符合仁者之道!
這句話一出,宴會現場頓時鴉雀無聲。劉備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靜。
他強顏歡笑道:"軍師何出此言?我們是奉漢室之命討伐不臣,怎能說是'伐人之國'?"
龐統并不退讓:"主公口口聲聲說為漢室復興,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劉璋雖無能,但終究是漢室宗親,我們攻打益州,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再也壓抑不住怒火,拍案而起:"住口!你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眾將領面面相覷,不敢作聲。龐統卻不為所動,徑直離席而去。
事后,冷靜下來的劉備意識到自己失態了,連忙派人請回龐統并道歉。
但這一幕已經讓龐統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那個所謂“仁義”的劉皇叔,不過是只“披著羊皮的狼”而已。
職場潛規則
從龐統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職場中的許多潛規則,這些與現代職場何其相似。
首先是關于求職選擇。龐統原本想去東吳,卻因朋友的一番話改變主意投奔劉備。這就像現代人在選擇公司時,常常會被朋友的推薦或公司的表面形象所影響。
但現實往往是,表面光鮮的公司內部可能問題重重。龐統最終在劉備陣營遇害,或許正是這個選擇錯誤的結果。
再就是是關于展示價值。龐統初到劉備處只得到一個小縣令的職位,他沒有抱怨,而是用"三個月不上班,三小時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這種方法雖然極端,但在職場中,適當展示自己的價值確實是獲得認可的必要手段。
最后是關于直言進諫的風險。龐統在涪城宴會上直言不諱地批評劉備,雖然暫時獲得了劉備的道歉,但也種下了禍根。
在落鳳坡之變中,劉備派龐統走最危險的路線,是否與涪城事件有關?
這讓人不禁思考:在職場中,直言進諫雖然是一種美德,但如何掌握分寸,避免得罪上司,也是一門必修課。
公元209年,龐統初入劉備陣營時,諸葛亮曾私下對他說:"主公表面仁義,實則野心勃勃,你要小心。"
龐統當時不以為然,直到涪城宴會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諸葛亮選擇隱忍,最終善終;龐統選擇直言,卻落得個英年早逝的下場。
這或許就是龐統給我們最大的職場啟示:在是非與生存之間,每個人都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結語·】——》
劉備那張“仁義”的面具下,藏著的是野心和算計。
而龐統的直言不諱,雖然彰顯了他的勇氣和正直,卻也加速了他的悲劇結局。
在這個充滿爾虞我詐的世界里,如何在堅守原則和明哲保身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是每個職場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