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提醒:50歲后腿腳抽筋,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深夜,62歲的李大爺又一次從睡夢中痛醒——右小腿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狠狠揪住,肌肉緊繃如石,劇痛難忍。這已經是他這個月第七次腿抽筋了。鄰居們都說“肯定是缺鈣了”,于是他每天按時吃鈣片,喝骨頭湯,可抽筋反而越來越頻繁,甚至出現了下肢腫脹。
直到女兒強行帶他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小腿動脈處竟有一個小血栓,造成下肢血液運行不暢。經過規范治療,李大爺的抽筋癥狀神奇般消失了。醫生嚴肅地告訴他:“再晚來些時日,可能面臨截肢風險!”
鈣鎂不足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老年人一遇到腿抽筋,第一反應就是“缺鈣”。確實,鈣離子在肌肉收縮中扮演關鍵角色。當血液中鈣濃度降低時,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容易引發痙攣。特別是絕經后女性、老年人,鈣吸收能力減弱且流失明顯,更易缺鈣。
鎂元素同樣重要,它是維持肌肉正常功能的“鎮定劑”。大量出汗、利尿劑使用都可能導致鎂流失,而深綠色蔬菜、堅果等食物可有效補充。
單純補鈣往往效果不佳。65歲的張大爺就是典型例子——補鈣數月無效,檢查才發現是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植入支架后才解決抽筋問題。
血管堵塞:被忽視的“隱形殺手”
老年人頻繁腿抽筋,更需警惕血管問題。研究表明,70歲以上人群的下肢動脈硬化發病率高達15%-20%!
當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腿部供血減少,代謝廢物堆積,就會刺激肌肉收縮引發抽筋。這種抽筋有個典型特征:走路時加重,休息后緩解,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靜息痛、甚至腳趾發黑壞死。
三招自查血管健康:
1. 摸脈搏:足背正中最髙點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動脈狹窄
2. 看顏色:抬腿45度堅持2分鐘,蒼白放下后潮紅,提示缺血
3. 比溫度:雙足溫差超過2.2℃,提示循環異常
這些誘因同樣不可小覷
除了血管問題,這些因素也會引發抽筋:
1. 寒冷突襲:低溫刺激血管收縮,夜間踢被子最易誘發
2. 藥物副作用:降壓利尿劑增加鈣流失,他汀類藥物也可能導致抽筋
3. 腰椎病變:腰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70%患者伴發腿抽筋
4. 肌肉疲勞:過度運動后乳酸堆積,夜間肌肉仍處于緊張狀態
科學應對有妙招
急救有方:
抽筋發作時,雙手抓住大拇趾緩慢拉伸,同時伸直膝關節,切忌暴力扳拉。坐位時可彎曲膝蓋,向身體方向輕扳腳掌。
預防為主:
- 營養補充:每日250ml牛奶+半斤深色蔬菜,補鈣鎂又補鉀
- 保暖有道:秋冬穿棉襪睡,夏季空調勿直吹腿部
- 適度運動:每日 “勾腳尖訓練”(勾起10秒,下壓10秒),促進血液循環
- 拒絕惡習:戒煙限酒,煙草中尼古丁會加速動脈硬化
>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主任陳國東特別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現 “走200米小腿抽筋需休息”的情況,務必盡早就醫。下肢動脈硬化早期干預,85%的患者可避免截肢風險。
腿抽筋非小事,它可能是血管發出的求救信號。50歲后的朋友,補鈣的同時更要關注血管健康。當抽筋頻繁發作(每月超過2-3次)或伴隨腿麻、發涼、間歇性跛行時,及時做血管超聲檢查,抓住最佳治療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