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讀者留言想要我聊一聊近期的那個大熱點,
文章寫出來了,但出于安全考慮,想了半天,還是把它放在了私域(知識星球)。
不過今早看到幾大官媒都下場發聲,嚴厲批評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層層加碼”現象,那么,就不妨借此來聊一聊“層層加碼”的問題。
“層層加碼”本質是科層制下的一種“防御性執行策略”,
每一層為了避免“萬一出事被追責”,都傾向于收緊、加碼上級布置下來的任務、政策,
用更嚴苛的規定,來為自己構筑更厚一點的“安全墊”。
在這種思路下,我們常常看到,上頭原本一個好好的制度、政策,經過執行端的“積極作為”、層層加碼,
最后落實下來卻大打折扣,甚至變形走樣、完全背離初衷。
這一次“一碗面被罰三千”等“離大譜”新聞,也是“層層加碼”現象的一個集中反映。
眾所周知,在國央企,“層層加碼”也無處不在:
規章制度層層加碼,
為了自己不犯錯,每一層都嚴上加嚴。
一個制度下發下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每一級都嚴防死守。
上頭要求三分緊,一級公司就要求五分緊,二級公司七分緊,
到了三級、四級基層單位,就變成了九分、十分緊,直接扼住咽喉,動彈不得,
初衷被層層扭曲,只剩窒息的執行。
正如人民網所言:
本該精準的“手術刀”,在一些地方成了“亂揮的大錘”,
這些“層層加碼”,看似“積極作為”,實則是懶政思維下對政策的誤讀、對民生的漠視,用簡單粗暴代替精準治理,拿形式主義掩蓋能力短板。
業績指標層層加碼,
為了完成任務,每一級都百上加斤
以閨蜜前公司為例,每年集團下達指標給一級子公司,要求當年銷售多少金額、回籠多少金額,
一級子公司會在這個基礎上加碼20%左右,再傳達給下面各個分子公司;
分子公司領命后,又加碼20%傳遞下去...
層層加碼,最后落到真正干活的基層業務部門頭上,業績指標就比最初設定的高了50%不止,直接變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基層不堪重負,苦不堪言,最后只好自掏腰包、拉來親友簽單,系統確認后再想辦法把錢退出來,
或是用上報表騰挪、修改數據口徑等“技術性手段”。
以“級級注水”,來應付“層層加碼”,上演一場只剩數據光鮮的“虛假繁榮”。
交稿時間層層加碼,
為了給自己留足富余量,每一層都級級提速
期限“層層壓減”:一項任務,一級公司要求一周交,二級公司要求五天,三級公司要求三天,
到了具體的執行部門手里,可能就成了“當天布置、當天提交”。
更有甚者,還出現“工作剛啟動、就要做復盤”,“才剛過月中,就要月總結”等奇葩景象。
每一級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都給自己留足提前量,卻獨獨忘了給基層留足調研、統計、撰寫的時間,
基層面對越壓越緊的deadline,只好坐在辦公室里冥思苦想,“編”故事、“造”數據,
最后趕出一份份脫離實際的“光鮮”材料。
要求“層層拔高”:“上面千條線”,各路領導、各條線上級對接單位/部門,你一個意見、我一個想法,你加一項標準、我提一項要求,七嘴八舌;
“下面一根針”,各種疊加、拔高的意見全匯總到基層,
在密集的工作指令和通知下,基層只好加班加點、熬油點燈,無數個周末奮戰在會議室、電腦前,“5+2”、“白加黑”,
只為完成“既要快又要好還要面面俱到”,層層加壓的工作任務。
國央企基層,苦“層層加碼”久矣。
層層加碼,表面看是為了確保完成任務、講求效率,
但追問其根本原因,有的是擔心“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留足余量才保險,為求自身“絕對安全”,不顧基層疾苦;
有的是迷信“PPT上的業績”,只希望數據“光鮮”、匯報“出彩”;
有的是脫離基層太遠了,根本不了解基層和市場實際情況,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
不切實際的工作要求和不符合邏輯的“層層加碼”,表面看是對政策的堅決落實,
實際卻造成執行變味、質量滑坡,更讓基層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層層提速”不是高效落實,是對基層的不合理施壓;
“層層拔高標準”不是務實進取,是形式主義作祟;
“層層加壓”不是科學統籌,是犧牲效率、質量和員工福祉換來的虛假安全。
工作提速、業績提升是發展的必需,但絕不能靠“層層加碼”來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