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清華+北大+牛津+南洋理工全套名校畢業的博士后送外賣的視頻,看完之后,說實話,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這個人的名字叫丁遠釗。1985年生,2004年高考成績接近700分(滿分750),順利考上清華大學。
后來,他一路讀到了北京大學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英國牛津大學碩士,最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做研究員。
怎么看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典范,是“拼一把能改變命運”的活教材。
但沒想到,這樣一條金光閃閃的學歷履歷,到了38歲,研究員合同不續,十幾份簡歷投出去沒有回應,最終只能在新加坡靠送外賣謀生,一送就是一年。
他干脆回國,“在哪兒送不是送呢”,于是回國加入了某團,成為一名全職騎手。
這不是段子,這是現實。
很多人看完他的經歷,第一個反應是:“這應該是特例。”
可問題是,這類“個例”越來越多了。
在各類社交平臺上,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年輕人陷入“高開低走”的困境。
讀了十幾年書,拿了一堆證書,結果卻連一份穩定的工作都找不到。
用經濟學的詞講,這叫邊際收益遞減
讀書越久,投入越大,但回報反而沒有跟上。
讀到博士,教育成本動輒數十萬元,時間投入十幾年,結果月薪不過萬,這不是個案,而是趨勢。
曾幾何時,我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在如今的社會結構里,單靠學歷,已很難撐起一份體面的生活
讀書的終點,理應是走進社會,找到價值實現的方式。
但很多年輕人,包括家長在內,都把“學歷”當成了保險,覺得只要讀得夠高,人生就能一勞永逸。
可現實不是這么運轉的。
學歷,只是你踏進社會的一塊敲門磚。
你能不能留下來、站穩腳跟,還得靠你的綜合能力——包括社交、表達、抗壓、賺錢的能力
如果只知道讀書、考試、拿學位,那很可能會在踏入社會時就碰上南墻。
所以,必須在大學期間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銜接,如果等畢業才開始,那就晚了。
當然,我并不是說讀書不重要,而是要搞清楚——我們為什么讀書?
如果你是為了探索世界、實現自我,那就盡情去學,去研究,不在乎回報也沒問題。
但如果你家境普通,希望通過讀書改變生活,那你就必須明白:讀書的目標,是為了提升生存能力和收入水平
否則,你很可能在“高學歷”的光環里,過著“低配版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