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設備行業仍高度依賴上游勘探活動,周期性特征難以規避。若海默科技持續無法扭轉虧損,資本運作可能成為唯一的選項。
文/每日資本論
“資產重組,竟然一個漲停板都拿不到!實在有點弱!”
“董事長老婆都繼續增持了。”
6月20日,海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默科技)的股吧里部分投資者十分糾結——當日,海默科技大跌9%,K線圖上收出一根長光頭陰線。而兩天前,海默科技還公告稱,董事長配偶康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60萬股。
更大利好是,一周前,海默科技發布“關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5%以上股東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簽署《表決權委托協議》暨控制權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顯示,其控股股東山東新征程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新征程)、實控人蘇占才、持股5%以上股東竇劍文與范中華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山東新征程、蘇占才與范中華簽訂了《表決權委托協議》。范中華擬通過收購上市公司5%股權以及受讓23.02%表決權,合計持有28.02%公司表決權,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
也就是說,范中華——這位從寧夏水泥行業走出的神秘商人,以2.02億元撬動了一家上市公司的命運。通過受讓5%股權及受托23.02%表決權,他瞬間掌控了這家號稱“油氣界小華為”企業28.02%的控制權。
但兩大利好加持,海默科技股價反而貌似進入了“見光死”的節奏。難怪有網友在股吧里抱怨:“就是一個連年巨虧,靠講故事應該被ST的票。”那么,海默科技這次更換實控人是什么樣的資本棋局呢?
海默科技始創于1994年,2000年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其主營業務為油田提供設備及配套服務。2010年5月20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每股發行價33元。曾推出了適應1500米水深、壓力10000Psi、壽命30年的水下多相流量計,首次打破國外大公司在該領域的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由于其在油服科技方面表現出色,也被部分業內人士稱為油氣界“小華為”。
另一大亮點是,海默科技從2012年開始,先后投資5億元去美國參與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截至2020年6月,其擁有油氣區塊權益面積合計約13000英畝,是美國德克薩斯州政府許可的油氣開發獨立作業者。由此,海默科技也成為國內第一家投資海外頁巖油氣的民營上市公司,一度成為閃光燈下的常客。
不過,海默科技的業績卻沒有什么起色。從2010年上市起凈利潤在300多萬元到6000多萬元之間徘徊。然而到2020年,風云突變直接巨虧5.98億元,2021年繼續虧損2.62億元。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小幅盈利后,2024年,海默科技再度虧損2.28億元。2025年一季度繼續虧損1857.79萬元。
無奈之下,海默科技選擇了易主。2020年,原實控人竇劍文就曾計劃向甘肅國資轉讓海默科技控制權,不過未能成行。2023年1月,終于轉手給山東新征程實控人蘇占才,通過“協議轉讓+表決權委托+定增”組合拳完成交割。
但,蘇占才入主海默科技以后,至少從數據層面還未明顯改觀。海默科技的2023年中報顯示,其貨幣資金為1.31億元,但短期借款就高達4.61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8196.74萬元。顯然,貨幣資金遠遠無法覆蓋短期債務,資金鏈相當緊繃。
一語成讖。2024年,海默科技好不容易在連續兩年小幅盈利后,再度巨虧2.8億元。如今,蘇占才上任僅一年便辭去董事長職務,也說明其尷尬處境。
那么,新實控人范中華又是何許人也?
有意思的是,當范中華的名字出現在權益變動報告書時,資本市場的記憶被迅速喚醒,媒體也開始報道——這位2024年試圖入主大千生態未果的寧夏商人,此番卷土重來,他身后拖曳的一段傳統實業家向資本玩家轉型的復雜軌跡。
范中華的起家之地寧夏瀛海集團,矗立著中國水泥行業第48強的招牌。這家1992年創立的企業,在范中華掌舵的二十余年間,從地方小廠擴張為年產能800萬噸、營收12億元的區域龍頭。其主導的并購整合與數字化轉型,被視為傳統產業升級的樣本。
2018年,時年48歲的范中華成立天盟投資。次年,他徹底退出家族企業瀛海集團管理。瀛海集團股權移交至父親范海龍(40%)、母親陳月花(30%)及侄子范天慈(30%)手中。實業權杖的放下,恰與資本征途的開啟形成微妙接力。
2024年,范中華對大千生態的收購,暴露了他進軍A股野心。彼時,他擬以5.38億元受讓17.09%股權,溢價率高達28%。蹊蹺的是,在公告前股價已詭異漲停,最終交易因“市場環境變化”告吹。
這次失敗反而凸顯其資本運作特點:擅長通過小額股權+表決權委托模式控制上市公司。在海默科技交易中,該策略再度升級——僅以5%股權配以23.02%表決權委托,便完成實際控制。每股7.9元的定價與停牌前收盤價持平,較之大千生態時的激進溢價更顯老練。
但穿透范中華旗下22家關聯企業時,部分媒體也發現了一條隱秘關系鏈:在范中華持股29%的天瑞超然公司中,海默科技現任董事長杜勤杰、財務總監劉淼分別持股20%與5%。更有意思的是,倆人均于2024年底——即控制權變更前半年前后腳入職。
除了這倆人之外,海默科技近半年新入職高管還有副總裁張雷,系杜勤杰提名,兩人均曾有過西南證券任職經歷。而張雷、杜勤杰配偶康寧還均在今年3月拋出了增持計劃,其中康寧目前持股處于浮盈狀態。
本能的問題是,若上市公司高管及親屬提前知曉利好消息,在消息披露前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是否會涉及信息披露不公平的問題?
還有一個隱患在于,若范中華或其關聯方通過協議轉讓、大宗交易或其他形式,實現范中華或其關聯方實際合計持股比例達到15%以上,且山東新征程、蘇占才或其關聯方實際合計持股比例7%以下時,《表決權委托協議》自動終止。
若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出現矛盾或利益沖突,原控股股東、實控人可能會選擇解除協議,導致新實控人失去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一旦控制權不穩,可能會引發公司內部管理混亂、戰略執行受阻等問題,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和發展,損害股東利益,降低市場對公司的信心。
換言之,海默科技控制權穩定的前提,實則是新舊股東間的信任度的多少。
當然,對于眾多普通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這位水泥出身的新主,將把這家虧損企業帶向何方?股價又能對應什么變化?
數字和資金層面就不再贅述了,懸念在于產業方向選擇。兩年前蘇占才入主時,曾試圖嫁接新能源電力資源未果。而范中華的水泥背景與油氣技術看似毫不相干,但其在瀛海集團推動的“數字化轉型”經驗,或與海默科技的油氣田智能化產生化學反應。這是外界普遍想象之一。
需要提醒的是,油氣設備行業仍高度依賴上游勘探活動,周期性特征難以規避。若海默科技持續無法扭轉虧損,資本運作可能成為唯一的選項。范中華到底為海默科技調配什么樣的資本配方,成分標簽目前仍然模糊不清。答案只有留給時間來回答——這袋被資本翻炒的“水泥”,最終是筑起大廈的基石,還是一座財務廢墟上的粉塵。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