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申
在悠悠華夏的歷史長卷中,真實與虛構就像那盤根錯節的藤蔓,相互纏繞,難解難分,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無疑是其中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典型事例。
當我們試著撩開《水滸傳》那層厚厚的文學面紗,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與小說情節大相徑庭的真實景象——明代永樂年間,有一位陽谷縣令名叫武植,此人身為進士,身高將近一米八,氣宇軒昂。而他的妻子潘氏,乃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他們二人本是一對令人稱羨的恩愛伴侶。
從他們的墓志銘中,我們仿佛能看到那幅溫馨的畫面:四個子女圍繞在他們身旁,盡享著天倫之樂,這與《水滸傳》里那個賣著炊餅、被形容為“三寸丁”的武大郎,以及毒殺親夫的淫婦潘金蓮,形成了無比荒誕的強烈反差。
這段長達六百年的誤會,源自一個恩將仇報的故事。
據《清河縣志》所記,武植有個好友叫黃堂,他家道中落后,便前來向武植求助。武植身為清廉的縣令,悄悄派人去修繕了黃堂的老宅,然而他為人低調,沒有及時把這件事告訴黃堂。
沒想到,黃堂因此懷恨在心,竟然與當地的鄉紳西門慶合謀,編造出了諸如“武大郎賣炊餅”“潘金蓮勾引小叔子”之類的謠言。
這些流言蜚語就像那熊熊燃燒的野火,在市井之中迅速蔓延開來,最終被正在采風創作的施耐庵聽聞,于是,便有了《水滸傳》中那段充滿香艷與血腥的情節。
說來也頗具戲劇性,到了清康熙年間,施耐庵的后人施勝辰特意來到武植墓前,題詩表達歉意:“杜撰水滸事,污蔑武潘清,施家卷中留,后輩愧顏生?!保路鹗窃谙驓v史的錯誤發出一聲沉重的嘆息。
1992年深秋,在河北清河縣的武家那村,一次偶然的施工,讓這段被歲月塵封的真相重見天日。
考古人員在清理武植墓葬時,發現那具保存完好的遺骨,經測量竟高達1.78米。而墓志銘上清晰地記載著“武公諱植,幼年聰慧,中年中舉,任陽谷縣令”的生平事跡,這無疑是對歷史的有力見證。
更讓人感動的是,在棺木中還發現了潘氏的遺物——一支素雅的銀簪和幾方繡工精美的帕子,這些普通卻又珍貴的婦人之物,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主人的溫婉與賢良,也無聲地擊碎了那強加在潘金蓮身上“淫婦”的污名。
當地的老人們,至今還傳唱著一首古老的民謠:“武家縣令清如水,潘家小姐賢如月,可恨書生一支筆,污了青史六百載。”那悠揚的歌聲,仿佛是歷史的回聲,在歲月的長河中久久回蕩。
在文學與歷史的激烈碰撞中,真實的武植夫婦形象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2009年,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對《武氏族譜》進行了考證,結果顯示,這個家族世代都彌漫著書香氣息,武植的孫子武淳更是官至監察御史,足見其家族的不凡。
如今,當人們漫步在清河縣的“武植紀念館”,會看到這樣一幅意味深長的場景:展廳的左側,陳列著明代官服的復制品和已經泛黃的縣志,它們莊重而肅穆,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而右側,則掛著各種版本的《水滸傳》插圖,那些插圖中的畫面夸張而荒誕,充滿了市井氣息,與左側的歷史文物形成了極為尖銳的對峙。
這種時空錯位的展覽方式,就像是歷史開的一個苦澀而又無奈的玩笑——當虛構的故事擁有了比真實歷史更強大的傳播力量時,真相往往需要歷經數百年的漫長時光,才能艱難地為自己正名。
在潘金蓮的故鄉黃金莊,至今還保留著一個獨特的習俗:每當有女兒出嫁時,村民們都會講述“真實潘金蓮故事”。
白發蒼蒼的老者,會顫巍巍地指著村口那株相傳是潘氏少女時代栽種的古槐樹,對年輕的姑娘們說:“看那樹上纏著紅綢的枝椏,咱們潘家的姑娘出嫁,都要來系一條祈福?!?/p>
這種代代相傳的口述歷史,與官方文獻、考古發現相互交織,共同編織出了一張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大網,仿佛是在守護著那些即將被遺忘的真相。
或許,正如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中所說的那樣:“稗官野史奪人魂魄,而青簡黃卷中的真相,往往要等到說書人的醒木裂了,看客的茶涼了,才慢慢浮出水面?!?/p>
歷史的真相,總是在歲月的塵埃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還原。
在《清河縣志》中,確實能找到關于武植與潘氏的傳說。然而,據縣志主編沈世遠稱,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清河縣志》首次修志以來,先后經歷了7次重修,在這些版本中,都沒有關于武潘二人的任何記載。
只是由于當地民間關于他們的傳說非常多,所以在新編《清河縣志》時,才以民間文學的形式將武大與潘金蓮的故事收錄了進去。
至于武植是否曾出任陽谷知縣,沈世遠表示,他曾先后兩次前往陽谷縣進行求證。在翻看《陽谷縣志》時,他發現從宋朝到明朝的官吏記載中,并沒有姓“武”的人。
當然,縣志對于官吏的記載存在很多缺失,沒有記載也不能絕對地說明武植就沒有當過陽谷知縣。
另外,清代詩人方濬師在《蕉軒隨錄》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土人又言明初有陽谷知縣武姓者,甚貪虐,有二妻,一潘一金,俱助夫婪索。西門有慶大戶尤被其毒,民人切齒,呼之為武皮匠,言其剝割也,又呼為賣餅大郎,言其于小民口邊求利也?!边@段描述,與現今的《清河縣志》和清河縣政府所呈現的內容,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也為這段歷史增添了更多的爭議和神秘色彩。
作者簡介:黃申,微信公眾號:磬鄉文學苑,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擅長于散文、隨筆、小小說系列。
——《寫乎》《作家薈》關于稿酬的啟事:
1、2025年1月1日起,文章采用后,公眾號最低閱讀量≥200,稿酬5元;一個月內(下旬作品截止次月10日),在公眾號閱讀量≥500的,稿酬10元;閱讀量≥1000的,稿酬15元;閱讀量≥1500的,稿酬20元;閱讀量≥2000以上的,稿酬30元。
每篇文章所獲贊賞金總額,5元以上者70%發放給作者,5元以下者不發放作者,留作平臺經費。
2、稿酬和贊賞在下月上旬以微信轉賬的方式發放當月稿酬。
3、要求原創首發作品,非原創首發請勿投寄。
4、《作家薈》(散文詩歌類)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寫乎》(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