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剛發氫能十年規劃,3000億產業藍圖藏著“閩式算盤”。這份規劃從2025到2035,分“起步期”和“躍升期”兩步走。2025到2030年不貪大,先建10個創新平臺打基礎。
還要搞50座加氫站,造6000輛燃料電池車,產值沖600億。2030到2035年才發力,綠氫年產能要翻三倍,總盤子沖3000億。
最妙的是“三錨定”,海洋、石化、閩臺三個方向全押準了。廈門福州要建船舶氫燃料站,把氫能和海洋強省綁一塊兒。
古雷港的綠氫中試基地,給老石化找了條綠色升級路。廈門嘉庚實驗室搞制氫研發,暗戳戳留著閩臺合作的后手。技術路線上福建人精得很,不追“高大上”專算投入產出比。
先拿工業副產氫練兵,等產業鏈熟了再轉綠氫。
儲運環節挑了氨儲氫這條“冷門”賽道,避開專利還合本省基礎。
這種“賺慢錢”的耐心,像極了閩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產業布局玩“鏈式思維”,福州造裝備廈門搞研發,硬軟搭配不浪費。
江陰港的氫能重卡示范線,既降物流碳成本又有應用場景。政策節奏把握絕了,先修渠后引水,和當年晉江品牌轉型一個路數。
3000億不是拍腦袋,是海洋經濟×替代率+石化產值×滲透率+對臺貿易×裝備份額。這種基于產業基礎的預測,比追風口的大話實在多了。有人問,綠氫成本啥時候能降?
這得看技術突破和規模效應。
也有人愁,氨儲氫賽道夠不夠寬?得看后續應用能不能鋪開。
但福建人給產業變革示范了“平衡術”:追新技術不被綁架,要規模更重質量。這種智慧不是天上掉的,是改革開放前沿四十多年摸爬滾打攢的。產業不是吹氣球,慢工才能出細活,福建這步棋走得穩。
想知道福建氫能下一步咋走?點個關注不迷路。具體政策以官方發布為準,咱就看個產業發展的熱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