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很“土”,但“止顫”很快,連喝一個月,把震顫控制住,頭也不晃了!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現在很多人對特發性震顫都不當回事兒。震顫初期,癥狀特別不明顯,不過是偶爾手抖、精神緊張時加重,很多人只當是工作壓力大、沒休息好,根本沒意識到身體的平衡正在被逐漸打破。中醫講“治未病”,若把特發性震顫當“小毛病”,就像放任地基的裂縫不管,終會影響整個建筑的穩固。
中醫認為,特發性震顫多與“肝風內動”、“氣血虧虛”相關。長期思慮過度、勞累傷神,會使肝陰不足,虛風內動,擾亂肢體,輕則手抖,重則影響日常生活。《黃帝內經》有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說的正是震顫的病機。若長期不干預,肝腎陰精持續耗損,最終會導致陰虛陽亢、氣血不足。肢體從“輕微抖動”發展到“持續震顫”,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等到影響工作和社交才后悔,真的太晚了。
案例介紹
張某,男,44歲,頭抖,遇緊張、疲勞時加重,未予重視。近半年來,震顫明顯加重,頭控制不住晃動,伴脖子僵硬,畏寒肢冷,精神疲倦,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
中醫診斷:顫證(脾腎陽虛證)于是,給患者開方: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制附子、肉桂、杜仲、菟絲子、當歸、白芍、炙甘草等。同時囑咐病人要放松心態,避免情緒激動勞累,按時服藥,規律作息。
結果怎么樣?
二診時,患者反饋震顫較前略有減輕,畏寒肢冷有所緩解,但仍感頭搖、脖子僵硬,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脈沉細。原方加鹿角膠溫補腎陽,續服。三診,震顫明顯減輕,能控制一些,晃動幅度較小,場合減少、畏寒肢冷明顯改善,精神好轉,小便次數減少。加黃芪、黨參益氣健脾,堅持服用一段時間后,頭晃基本消失,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1952698495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