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又搬出一份報告,說自家App Store在2024年促成了1.3萬億美元的交易,言下之意是“我幫你們賺了這么多錢,收點傭金不過分吧”。可仔細一扒拉數據,這賬本里貓膩不少,活脫脫一場“數字魔術表演”。
按照蘋果的說法,這1.3萬億美元里,數字商品交易只占10.11%,也就是1310億美元,剩下的90%全是實體商品和廣告收入。比如你在京東買臺冰箱、在抖音看廣告,這些錢蘋果分文不取。可到了蘋果嘴里,這些本就不抽成的交易全成了自己的功勞,仿佛沒有App Store,大家就不敢在網上買東西了似的。
開發者和用戶為啥跟蘋果較勁?核心矛盾就倆:一是抽成比例太高,二是生態太封閉。游戲廠商每賣100塊虛擬道具,30塊要進蘋果口袋;想用第三方支付?門都沒有;想繞開App Store裝軟件?系統直接彈警告。這種“此路是我開”的霸道做派,換了誰都得憋屈。
蘋果倒也有苦衷。App Store每年維護成本幾十億美元,審核團隊、服務器、反詐騙系統都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可問題是,這些成本該不該全讓數字商品開發者扛?
這些年蘋果也在歐盟等地松了口子,允許第三方支付和側載應用。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被監管逼的權宜之計。真要徹底開放生態,蘋果立馬得丟掉每年幾百億美元的“蘋果稅”,這可比割肉還疼。
說到底,蘋果這份報告就像餐廳老板跟食客說:“你看我這店一年流水1個億,其實我只賺了100萬,我多良心啊!”可食客們心里門清——你流水里的9000萬是別人家外賣訂單,根本不經過你手,你憑啥拿這數據給自己貼金?
現在全球反壟斷大棒揮得正猛,蘋果再玩這種文字游戲,怕是糊弄不過去了。畢竟用戶和開發者要的不是看財報表演,而是一個更公平的生態——要么降抽成,要么放開競爭,總選一樣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