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集智學園聯合華僑大學鄭志剛教授開設,從同步到集群,從動力系統到統計物理,本課程為你全面、系統地介紹涌現動力學,從物理學視角建立起理論框架。
現作為系列課程的最后一講——第八講,鄭志剛教授將以「神經網絡動力學 」為題,將從耦合神經元網絡模型開始,探討其宏觀涌現的機理,特別是關注神經元網絡的同步和平衡,構建宏觀層面的平均場理論,探討E-I神經元平衡網絡動力學。
主題:神經網絡動力學
課程簡介
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復雜的組織。大腦是接收外界信號、產生感覺、形成意識、進行邏輯思維、發出指令產生行為的指揮部,掌管人類每天的語言、思維、感覺、情緒、運動等高級活動。構成人腦的神經系統是非線性的動力系統,是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CAS)。各種高級活動都是大量神經元自組織活動的集體涌現。
本次課將從耦合神經元網絡模型開始,探討其宏觀涌現的機理,特別是關注神經元網絡的同步和平衡,構建宏觀層面的平均場理論,探討E-I神經元平衡網絡動力學。
課程大綱
1.腦網絡概述
2.神經元動力學模型
3.神經元網絡動力學平均場理論
4. E-I平衡神經元網絡動力學
5.非平衡與自組織臨界性
6.分析與總結
專業術語
腦網絡,突觸可塑性, Integrate-and-Fire (IAF) 模型,Hodgkin-Huxley模型, FitzHugh-Nagumo (FHN) 模型,Izhikevich模型,Morris-Lecar (ML)模型,序參量,E-I(Excitatory-Inhibitory)神經元平衡,自組織臨界行為。
關鍵解釋:
突觸可塑性:是神經科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突觸在強度和功能上因活動經歷而發生改變的能力。
E -I balance(興奮 -抑制平衡):神經系統中興奮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活動之間的平衡狀態。
自組織臨界行為: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它在時間、空間和事件分布上都表現為典型的冪律分布,對應的譜是1/f譜,空間結構為分形,系統的動力學狀態處于典型的臨界狀態(混沌邊緣)。
參考文獻
1. Xiao-Jing Wang,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CRC press, 2025.
2. W. Gerstner, W. M. Kistler, R. Naud, and L. Paninski, Neuronal Dynamics: From single neurons to networks and models of 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E. M. Izhikevich, Dynamical Systems in Neuroscience: The Geometry of Excitability and Bursting. The MIT Press, 2006
4. Rabinovich, M. I., Varona, P., Selverston, A. I., & Abarbanel, H. D. I. (2006). Dynamical principles in neuroscience.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78(4), 1213–1265.
5. S. Coombes and K. C. A. Wedgwood, Neurodynamics: An Applied Mathematics Perspective. Springer, 2023.
6. D. S. Bassett and O. Sporns, “Network neurosc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vol. 20, p. 353–364, 2017.
7. Bullmore, E., Sporns, O., Complex brain networks: 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ystems, Nat. Rev., Neurosci., 2009,10:186–198.
8. Bick, C., Goodfellow, M., Laing, C.R.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biological and neural oscillator networks through exact mean-field reductions: a review. J. Math. Neurosc. 10, 9 (2020).
9. Mikhail I. Rabinovich, Michael A. Zaks, Pablo Varona, Sequential dynamics of complex networks in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 Phys. Rep. 883, 1-32 (2020).
10. Anton P.J. Stampfl et al., SYNAPSE: An international roadmap to large brain imaging, Phys. Rep. 99 (2023) 1–6
11. Junhao Liang , Zhuda Yang, and Changsong Zhou, Excitation–Inhibition Balance, Neural Criticality, and Activities in Neuronal Circuits, The Neuroscientist 1–16 (2024)
課程信息
課程主題:神經網絡動力學
課程時間:2025年6月23日(周一) 19:00-21:00
課程形式:騰訊會議(會議信息見群內通知);集智學園網站錄播(3個工作日內上線)
課程主講人
鄭志剛,華僑大學二級教授,研究員-教授雙崗,薈萃計劃特聘教授,閩江學者、桐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計劃、高層次領軍人才,系統科學學科負責人,物理學科帶頭人。
1997-2015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工作,2001年破格教授,2006-2011年曾任物理系系主任。2015年至今在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任華僑大學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曾獲全國百篇優博、高校青年教師獎、優秀骨干教師獎等。
目前擔任《JAND》雜志副主編,《Chaos》、《Scientific Reports》、《Entropy》、《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學報》等雜志編委。長期從事復雜系統統計物理與非線性動力學方面的教學研究,承擔包括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30多項,在國際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混沌控制》、《耦合非線性系統的時空動力學與合作行為》、《從動力學到統計物理學》、《復雜系統的涌現動力學》、《生物分子馬達的統計物理與復雜輸運》等多部專著。
課程適用對象
1. 領域研究者、理工科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a. 對非線性動力學、復雜科學、統計物理等領域感興趣; b. 具備一定的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及計算基礎; c. 對交叉領域研究有熱情的研究者;2. 具有探究精神的學生:a. 樂于參與討論、假設推導和問題反思的學生。
報名須知
1.課程形式:騰訊會議直播,集智學園網站錄播。本系列課程不安排免費直播。2. 課程周期:2025年4月14日-2025年6月16日,每周一晚19點-21點進行。3. 課程定價:799元
掃碼付費報名
課程課程鏈接: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5482?from=wechat
付費流程:
1. 掃碼付費;
2. 課程頁面添加學員登記表,添加助教微信入群;
3. 課程可開發票。
1.
2.
3.
4.
5.
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