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旅游,怎能不去春熙路。
在成都的核心地帶,青石板路映著霓虹,人流織成不息的河。春熙路這個響徹百年的名字背后,藏著一部權力與市聲交織的傳奇。
這繁華金街的基底,曾是森嚴的清代四川按察使司署?臬臺衙門的高墻之內,回蕩的是驚堂木的威喝。
時光流轉至1924年,軍閥楊森入主成都。他大手一揮,舊日象征司法威權的衙門圍墻轟然倒下,連同西南警署的牢房、中城小學的書聲、基督教青年會的操場、深巷中的棚戶人家,一并被推土機的轟鳴吞噬。楊森的目光已投向西方,他要在此仿效西歐,劈出一條通衢大道。轉瞬之間,四條嶄新馬路呈十字貫通——這便是春熙路東、西、南、北段的雛形,街心花園如一枚新生的印章鈐在十字中央。
新路落成,命名權握在楊森手中。他召來前清舉人江子愚。江子愚深諳軍閥心思,巧妙借北洋政府授予楊森的“森威將軍”頭銜,獻名“森威路”。然而,軍閥的威權如同街心的浮塵。當楊森在混戰中敗走成都,“森威路”之名頓成刺眼遺痕,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春熙路”之名如春風拂過。
一說仍是江子愚,見風使舵,獻此新名;一說源于詩人陳月舫筆下“春風和煦,民子熙熙而來”的愿景——無論出處,亂世之后,祥和溫煦的意象終成這片土地的新魂。
街心花園的變遷,默默見證著時代的潮涌。1928年,孫中山先生銅像于此巍然矗立;至1943年,市長佘中英嫌其失真,特邀雕塑大師劉開渠重塑坐像——那沉靜睿智的目光,至今仍凝視著這條血脈的搏動。
百年滄桑,從森嚴官衙到鼎沸商街,從“森威”的權欲標記到“春熙”的熙和祈愿,春熙路的肌理里銘刻著成都城的每一次呼吸。
2005年《新周刊》的榜單中,將這條“中西部第一商業街”推向全國視野,它的赫赫聲名,僅次于香港銅鑼灣、上海南京路,與北京王府井、臺北西門町并肩。今日游人如織的步履下,每一步,都踏著軍閥推土機的鐵痕、舉人筆尖的墨跡、雕塑家指尖的溫度,以及無數市井叫賣聲匯成的、永不落幕的成都交響。
當霓虹再次點亮飛檐,春熙路的光影里,歷史正與未來低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