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30年代末,航空業(yè)正經歷快速發(fā)展,但軍方的需求仍未明晰。輕型雙發(fā)轟炸機被認為是在速度、機動性與作戰(zhàn)載荷之間的一個理想折中方案。
Douglas A-20 “浩劫”
西班牙內戰(zhàn)中的空戰(zhàn)表明,單發(fā)飛機過于脆弱,而重型轟炸機又太過遲緩。在這樣的背景下,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Model 7A”項目應運而生,作為對當時需求的回應。
Douglas A-20 “浩劫”三面圖
最初面向民用市場的飛機項目,很快被證明無法滿足和平時期的需要。因此,在深入分析西班牙戰(zhàn)爭空戰(zhàn)經驗后,道格拉斯公司的工程師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設計理念,全面轉向軍用市場。
“Model 7A”項目:從民用DC-5到軍用轟炸機的轉變
最初“Model 7A”項目被設想為DC-2的替代機型,并與其他航空公司先進產品競爭,計劃搭載普惠R-985發(fā)動機,功率僅為450馬力,這使其完全不適合用于戰(zhàn)斗任務。
英國的“波士頓”Mk III型
設計師約翰·諾斯羅普(John Northrop)和愛德華·海涅曼(Edward Heinemann)很清楚:如果要在重新定位為軍用后贏得合同,就必須大幅提升性能。這促成了“Model 7B”項目的誕生——這已是一款全新設計的飛機。
A-20A型
該機型裝備了功率更強大的R-1830“雙黃蜂”發(fā)動機,擁有更高速度,并采用三點式起落架(帶有前輪),這在當時非常罕見。此外,該機還具備快速更換模塊化機身的能力,可根據任務從轟炸機切換為攻擊機。
Model 7B —— 戰(zhàn)斗機器的誕生
首次亮相于1938年的 Model 7B 飛機,擁有領先于眾多競爭對手的性能表現。它展現出了優(yōu)異的機動性和速度,甚至超過了當時的主要競爭機型——諾斯美洲 NA-40 和 馬丁 167F。因此,不只是美國軍方對它表現出興趣。
A-20G 型號
例如,法國的軍事武官在試飛時秘密觀察測試——擔心惹惱持孤立主義立場的美國政客。事實上,一項與歐洲國家的合同幾乎已經敲定,但就在 1939年1月23日,在進行單發(fā)飛行演示時,原型機發(fā)生了令人遺憾的墜毀事故。
蘇聯空軍的道格拉斯 A-20G “波士頓”
盡管如此,在法國開戰(zhàn)后,該訂單被增至 270架,這也標志著該型號進入大規(guī)模生產階段。
DB-7 —— 通向國際成功的第一步
飛機被命名為 DB-7,并根據法國空軍的要求進行了大量修改:重新設計了機翼結構、加強了對機組人員和油箱的裝甲防護,并安裝了法國產的機槍武器系統。
飛行中的DB-7
第一批飛機的交付始于 1939年末,大部分被送往北非,在那里進行組裝并部署到法國本土軍隊和殖民地部隊中。
不過,很快就發(fā)現,即便是這些改進版也仍需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動力系統和航程方面。
值得指出的是,法國確實來得及訂購了配備 萊特 R-2600“雙旋風”發(fā)動機(功率達1600馬力) 的 DB-7A 型。但由于法國很快戰(zhàn)敗投降,這批飛機一架也未能交付,最終被 英國和美國 接收。
飛行中的改進型號
此時,為了補償更強發(fā)動機帶來的航向穩(wěn)定性損失,工程師加大了垂直尾翼(垂直安定面)的面積。后來,為了避免與已有的型號編號混淆,法國版 DB-7B 被重新命名為 DB-73。這些飛機后來成為了 英國“波士頓”Mk III 型 和 美國 A-20C 型 的基礎。
過渡至英式標準:波士頓 Mk I 至 Mk III
在法國投降后,英國皇家空軍(RAF) 得以接收法國未完成的部分訂單。DB-7 和 DB-7A 被改裝為符合英軍標準,安裝了英制無線電、儀表以及 .303 英寸 Browning 機槍。由此誕生了 “波士頓” Mk I 與 Mk II。
- Mk I 配備動力較弱的發(fā)動機,僅用于訓練用途。
- Mk II 配備了更強動力的發(fā)動機,但實戰(zhàn)應用仍然有限。
基于 DB-7B 的“波士頓” Mk III,成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英國改進型號。
“波士頓” Mk III 基于 DB-7B 開發(fā),是英國對該機型進行的首個全面改進版本。它具有更大的燃油儲備,從而拓展了作戰(zhàn)范圍,使其可以被用作遠程打擊飛機。
在 A-20 的服役歷史中,最出人意料的轉變之一,就是它被改裝為夜間戰(zhàn)斗機。當時英國皇家空軍(RAF)正面臨專用夜戰(zhàn)飛機的短缺,因此將“波士頓”進行改裝雖然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卻被證明非常有效。
A-20 歷史上最出人意料的轉折之一,是它被用于夜間戰(zhàn)斗機的角色。
通過安裝 A.I. Mk IV 型雷達、增強機頭火力、移除防御機槍,使得第一批夜間截擊機得以誕生。這些飛機被噴涂成黑色,機組人數也從三人縮減為兩人,原本的尾部射手改為雷達操作員。
工程師們始終在探索提升 A-20 作戰(zhàn)能力的方法。其中一種非傳統的嘗試,是為部分 Havoc Mk I 型裝備一種空投式空中水雷(LAM)。這種裝置實際上是用降落傘投下、通過長纜繩懸掛的炸彈,設計上旨在隨機擊中敵機。
然而,這種武器的實戰(zhàn)效果極其有限——在整個服役期間,僅記錄到一次可能的命中事件。
A-20 歷史上最出人意料的轉折之一,是它被用于夜間戰(zhàn)斗機的角色。
另一個實驗性改型是 “Turbinlite” —— 一種裝備有強力探照燈的飛機,設計目的是為其他戰(zhàn)斗機照亮空中目標。
然而,實戰(zhàn)證明這種系統效率極低,甚至存在使用危險的問題。
A-20 在美軍中的歷程:從首批訂單到批量生產
美國軍方于1939年訂購了首批A-20飛機。然而,配備渦輪增壓的R-2600-7發(fā)動機存在問題,不得不更換為無增壓的R-2600-11發(fā)動機。
因此,A-20A成為道格拉斯公司首架正式被美軍列裝的飛機。
隨后推出了A-20B和A-20C,每個型號都在武器、裝甲和控制系統上進行了改進。
批量生產在道格拉斯和波音工廠進行,這兩家工廠同時還生產DC-3客機。產量逐漸增加,到1943年推出了產量最高的型號——A-20G。
項目發(fā)展
自1943年開始生產的A-20G,是最大量生產的型號。該型配備了4門20毫米機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在機頭,隨后增至6挺M2勃朗寧機槍。機組人數減至兩人,減輕了飛機重量,提高了作戰(zhàn)效率。
這些飛機通過租借法案大量供應給蘇聯,成為蘇聯遠程轟炸機部隊的主力。
A-20G的一個顯著技術改進是機身加寬了15厘米,以安裝馬丁炮塔。該型號同樣大量供應給蘇聯。
配備功率為1700馬力的R-2600-29發(fā)動機后,出現了A-20H型號。該型號結構與G型相似,但速度更快,油耗更低。A-20J和A-20K則成為機群中的指揮機,裝備了用于引導其他飛機的導航設備,恢復了轟炸機的職能,但減少了部分機頭武器。
最后一架A-20K于1944年9月下線,標志著該系列飛機的時代結束。
飛機在蘇聯的服役
蘇聯通過租借法案共接收了超過3000架不同型號的A-20,大部分通過伊朗和阿拉斯加途徑運抵。
蘇聯技師對飛機進行了本地化改裝,包括更換機槍、炸彈掛架,甚至安裝了“Gneis-2”雷達系統。
在蘇聯,A-20被昵稱為“甲殼蟲”,是一款極為多用途的飛機。它被用作晝夜轟炸機、偵察機、魚雷轟炸機和運輸機。尤其在庫班地區(qū)表現突出,幫助蘇軍獲得了制空權。
A-20參與了與白俄羅斯戰(zhàn)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zhàn)役和東普魯士戰(zhàn)役,包括1941年8月對柏林的首次空襲。它們也被用于澳大利亞盟軍部隊將其作為艦船獵殺者/魚雷攻擊機使用直至戰(zhàn)爭結束,貫穿整個二戰(zhàn)。
近年來,有幾架A-20殘骸被發(fā)現于黑海和芬蘭灣。
近年發(fā)現
其中一架于2016年在約100米深的水下被找到。借助聲納和水下無人機等現代技術,研究人員獲得了詳細影像,并通過檔案資料確認了機組人員身份及墜毀時間——1942年11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