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網的“蘇超”已激戰到第四輪,常州終于還是變成了“0州”,穩坐十三妹之位。
在過去的一個月內,這場足球聯賽,成了江蘇“十三太保”之間地位之爭,“散裝江蘇”、“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常州筆畫保衛戰”等熱梗的誕生更是讓其快速出圈。
6月16日,江蘇省文旅廳發布第四輪賽事有關數據:6月14日—15日,5個主場城市的外地游客量較前一個周末增長48%,5地銀聯渠道異地文旅消費額增長15%。截至6月19日,抖音上“蘇超”相關話題播放量超95億次。
隨著熱度的持續攀升,不少企業都盯上了蘇超的潑天流量。6月13日,蘇超的贊助商數量已從賽事一開始的6家增至19家。在一眾贊助商中,伊利不僅應網友的呼聲請來了“蘇大強”,還化身段子手造梗加入這場全民狂歡,可謂是誠意滿滿。
#01
“蘇超搭子”伊利,“活人感”滿滿
在網友口中,蘇超火了是因為“天時地利人不和”。賽事的激勵程度不僅呈現綠蔭賽場上,還在江蘇各地的商場大屏上,比如“聽說贏的城市可以當省會?”,“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江蘇省會是哪兒啊,這不正在比嗎”等等。
在這場線下的“大屏戰”中,伊利也參與了進來,不過是以搭子的姿態。
在連云港,伊利把“和蘇大強官宣了,不設三天可見那種”打在大屏上,不僅詼諧地接住了網友說蘇超是“蘇大強”內戰的梗,還請來都挺好里的“蘇大強”助陣效果拉滿;在徐州,伊利又在屏幕上打上,“誰說江蘇散裝?伊我看:一點不裝”,也是深得互聯網上天賦型選手真傳。
不僅如此,在網友許愿想在蘇超上看到飛機、火箭表演時,伊利還積極響應大家的愿望。在南京建鄴區,伊利組織了一場以無人機為主的表演秀,調動了超過千架無人機,通過變換多種隊形將蘇超出圈的梗演繹得惟妙惟肖。
區別于傳統體育營銷,伊利并沒有靠口播硬刷臉,而是選擇以玩梗的方式加入這場體育狂歡,將自身角色由“贊助商”轉變為“搭子”,這種角色轉變所產生的反差,在無形中就增強了公眾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02
體育營銷界的玩梗高手
當前,傳統的體育賽事贊助方式已逐漸演變為多元化的互動模式。不僅僅依賴于廣告投放,還在于逐漸順應年輕群體對娛樂性、互動性和歸屬感的需求。比如,蘇超出圈就不在于競技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年輕人在層出不窮的梗中體驗到體育也可以這么的“鮮活”,主動參與造梗、玩梗。
因此,品牌如若希望融入這場狂歡,必須調整以往的高高在上的形象,積極營造場景與話題,提供豐富的內容素材,搭建與消費者情感交流的橋梁。回顧伊利近幾年的體育營銷,會發現其是這方面的高手。
比如,去年伊利在巴黎奧運會上就緊跟熱梗大規模出圈。當網友發現巴黎奧運會的logo和魯豫撞臉后,伊利迅速官宣魯豫為“伊利巴黎觀賽大使”,文案也在玩魯豫很經典的梗——“真的嗎?我不信”。當網友再次觀察到巴黎賽場的“時尚紫+草地綠”撞色了沙僧的衣服配色后,伊利又火速邀請《西游記續集》沙師弟扮演者劉大剛,擔任伊利巴黎時尚大使,還拍攝了一支時尚感十足的“紫定行”視頻。
過去,為了提升品牌曝光率,許多企業傾向于以高額贊助費用綁定世界杯、NBA等頂級體育賽事,借助賽事流量的“虹吸效應”實現品牌曝光。然而,基于目前的市場環境,成功的品牌已逐漸突破傳統的賽事營銷模式,轉而重視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沉浸式品牌體驗的構建。
因為傳統的“燒錢換流量”模式,本質上將消費者視為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忽視了Z世代群體對參與感與場景共鳴的深層次需求。
為應對這一變化,一些品牌通過組織線上互動、線下活動等方式,積極激發消費者的參與意愿,強化品牌與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而伊利顯然是這方面的尖子生。
圖源:官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