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特朗普下達了最終命令,早已準備就緒的美軍戰機,對著伊朗的福爾多、納坦茲核設施,投下了巨型鉆地炸彈。與此同時,美國潛艇向伊斯法罕核設施發射戰斧導彈。
一番轟炸下來,美軍戰機安全返航,全程沒有受到伊朗的干擾。在美國隨后對這次行動召開的記者會上,美國對此也感到疑惑,伊朗的地對空導彈系統似乎沒有發現美軍的襲擊。
其實早在特朗普威脅要對伊朗動手時,伊朗就做好了準備,這也可以算作是雙方心照不宣的“默契”。
美國不想深度介入伊以沖突,因此只炸核設施不炸人,而伊朗也沒有對美軍戰機開火。雙方都保持著克制,避免沖突失控。
不過特朗普的這一行為,還是親手點燃了中東火藥桶。就在美國對伊朗的襲擊發生幾個小時后。22日早上,伊朗發起了針對以色列的“真實承諾-3”第20階段行動。
在這次襲擊行動中,伊朗首次向伊朗發射了“海巴爾”多彈頭彈道導彈。這種新型導彈,很有可能就是伊朗此前公布過的“霍拉姆沙赫爾-4”遠程彈道導彈,它被認為是伊朗“破壞力最強的導彈”。
除了打擊以色列外,伊朗也沒忘記對美國放出狠話。6月22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政治顧問阿里·沙姆哈尼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即使核設施被摧毀,游戲也未結束,濃縮材料、本土知識和政治意志繼續存在。”
沙姆哈尼還稱,伊朗現在掌握政治和軍事行動的主動權,將“明智”行事并“避免盲目的打擊”,“驚喜會繼續”。
這話倒是不假。隨著美國按捺不住開始下場,局勢的主動權就就掌握在了伊朗手中。伊朗完全可以控制這場沖突的發展。
如果要打下去,那伊朗就對美國目標動手,特朗普為了維持他那“敏感的自尊心”,面對伊朗的“羞辱”,特朗普咬著牙也得打下去,盡管美國并不想摻和進一場外部沖突當中,但現在做主的已經不是它了。
而如果不想升級沖突,伊朗就可以“明智”行事,保持“冷靜”。顯然,伊朗不會瘋狂到要與美國對抗的地步,但可以使用一些其他手段。別忘了,伊朗手中還有一張沒動用的“底牌”——霍爾木茲海峽。
伊朗扼守著霍爾木茲海峽的咽喉位置,這里又控制著波斯灣的石油貿易。6月22日,伊朗議會做出決定,應該關閉霍爾木茲海峽,但最終決定權在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手中。
同時,受到伊朗資助的也門胡塞武裝也在22日發布聲明,鑒于美國對伊朗的所作所為,也門胡塞武裝將重新開始襲擊美國在紅海的船只。
伊朗完全可以通過上述手段,來報復美國,迫使國際社會向美國、以色列施壓。當美國發起對伊朗的襲擊行動后,中方代表在22日的安理會緊急公開會上發言,強烈譴責美國的行為,并對中東事態可能走向失控深感擔憂。
不論是中東戰火失控,還是伊朗關閉霍爾木茲海峽,都對我國的石油進口貿易造成不小的影響。而從13日沖突一爆發,就表態要充當調解人的俄羅斯,也強烈譴責美國對伊朗的襲擊。
22日晚,伊朗外長已抵達莫斯科,將與普京在23日進行會晤。在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下,美國和以色列還能繼續蹦跶多久呢?
美國這次的襲擊,恐怕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只要伊朗鐵了心要強硬反擊,真正該頭痛的,應該是特朗普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