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不是終點,而是真正市場競爭的開始。
“未來3年內,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將從現在的100多家縮減到20家以內,這場殘酷的淘汰賽沒有中間地帶,要么成為頭部玩家,要么徹底出局。
這場轉型既帶來陣痛,也將孕育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汽車品牌。
2025年6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補貼暫停潮"席卷全國。有人計劃趁著618促銷換購一臺15萬元的新能源車,卻在猶豫幾天后發現當地補貼已在6月15日停止。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多地發生,河南、廣東、重慶、江蘇等5個省份12個城市相繼調整了汽車置換補貼政策。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過程中的深層矛盾與機遇。
補貼暫停的真相:資金告急與行業亂象
3000億補貼資金的快速消耗成為此次政策調整最直接的導火索。根據官方數據,2025年國家安排了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但截至5月31日,國補資金已消耗1550-1650億元,占總額的50%以上。疊加"618"大促和端午促銷,預計6月資金消耗將再增500億元,上半年累計消耗規模將達2100億元,占資金池的60-70%1。這種"寅吃卯糧"的現象導致多地補貼資金提前告罄,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一些企業利用政策漏洞進行"騙補",嚴重扭曲了補貼政策的初衷。業內人士透露,有人通過鉆政策空子,短短幾個月就賺取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利潤。最常見的做法是"零公里二手車"騙補——部分車企或4S店與二手車商串通,將新車注冊后立即賣給二手車商,而二手車商通過找一臺報廢車或非常便宜的舊車,實現以舊換新套取政府補貼。
車企眾生相:有人斷臂求生,有人逆勢增長
小鵬汽車遭遇的"成長陣痛"最能說明補貼退坡的沖擊。2025年第一季度,小鵬G9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旗艦SUV,銷量從月均3000輛暴跌至不足1000輛。財報顯示,小鵬凈虧損同比擴大62%,達到23.4億元2。創始人何小鵬在內部會議上坦言:"過去我們習慣了補貼帶來的銷量增長,現在才發現,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威馬汽車的悲劇則更為慘烈。這家曾經與蔚來、小鵬齊名的造車新勢力,在補貼退坡后銷量迅速崩塌,2025年初申請破產重整。一位離職高管反思:"我們太依賴B端網約車市場,補貼一撤,個人消費者根本不認我們的品牌。"
然而,并非所有車企都陷入困境。比亞迪展現出驚人的韌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逆勢增長15%,達到45億元。其海豚車型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月銷2萬輛以上的優異成績。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將這一成功歸因于垂直整合戰略:"我們從電池、電機到電控全部自研自產,整車成本比競爭對手低15%-20%。這種優勢不會因為補貼退坡而消失。"
特斯拉的表現同樣值得玩味。這家從未享受過中國新能源補貼的外資企業,2025年在華銷量逆勢增長40%。上海超級工廠通過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將Model Y后驅版的生產成本降低了28%,終端售價下探至25萬元區間。特斯拉中國區總裁王昊表示:"沒有補貼反而讓競爭環境更加公平。"
破局者的啟示:不靠補貼靠什么?
盡管市場整體低迷,但仍有部分車企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分析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不依賴補貼生存,而是建立了真正的市場競爭優勢。
吉利旗下的極氪品牌走出一條高端化突圍之路。極氪001在補貼退坡后不僅沒有降價,反而通過產品升級將平均成交價拉高至30萬元以上。極氪CEO安聰慧表示:"真正的豪華品牌不應該靠補貼生存,而是要靠產品力贏得市場。"2025年1-5月,極氪品牌累計交付量同比增長120%,成為30萬元以上純電市場的銷量冠軍。
小米汽車的異軍突起則展現了跨界玩家的爆發力。僅憑SU7單款車型,小米在2025年5月就實現了2.8萬輛的銷量,1-5月累計13.24萬輛,同比暴增723%。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我們沒有歷史包袱,從一開始就按照后補貼時代的市場競爭設計產品。"
蔚來的換電模式正在形成獨特的競爭壁壘。截至2025年5月,蔚來已建成2500座換電站,其中高速公路換電站達964座。蔚來CEO李斌說:"當補貼消失后,用戶體驗就是最好的品牌差異化。"數據顯示,蔚來BaaS(電池租賃)用戶占比已超60%,這種商業模式創新有效降低了用戶的購車門檻。
未來之路:從價格戰到價值戰
補貼時代的終結,實際上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轉型升級的契機。展望未來,行業競爭將圍繞三個核心維度展開:
技術創新將成為決勝關鍵。固態電池、800V高壓平臺、城市NOA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正在重塑行業格局。蔚來汽車在2025年發布了150kWh半固態電池包,使ET7車型的CLTC續航突破1000公里;小鵬汽車的城市NGP功能已覆蓋全國100個城市,為用戶提供真正的點到點智能駕駛體驗3。
全球化布局將成為必然選擇。比亞迪正在加速歐洲市場擴張,2025年5月海外銷量達8.9萬輛,同比增長136.4%;長城汽車重點布局東盟市場,在泰國建立右舵車生產基地;上汽MG品牌在歐洲新能源市場占有率已突破5%。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已經超過市場需求,出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用戶體驗正在成為新的競爭維度。理想汽車則加速布局480kW超充網絡,計劃在2025年底建成1000座超充站。這些基礎設施投入雖然前期成本高昂,但正在形成強大的品牌護城河。
“未來3年內,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將從現在的100多家縮減到20家以內”,行業分析師指出,“這場殘酷的淘汰賽沒有中間地帶,要么成為頭部玩家,要么徹底出局。補貼退坡不是終點,而是真正市場競爭的開始”。這場轉型既帶來陣痛,也將孕育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汽車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