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成倫
教育家、曾軍良校長的《養兒如松,育女若陽——論家庭教育的性別氣質培養》一文,以詩性筆觸重構了兒女教育、性別教育的話語體系,在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交融、更替中,開辟出新的教育哲思維度。這篇教育哲思文章最觸動我的,是那份對帶著兒子、女兒走向成長的思考,教育孩子就是要讓孩子發現、釋放自身應有的力量和對生命完整性的執著追尋。
曾校長的文章以“松”和“陽”為意象,構建起極具張力的教育隱喻系統。“松”的峭拔與“陽”的溫潤,既是對傳統性別、氣質的詩意繼承,更暗含對現代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當作者將男孩的成長比作“松樹在狂風中彎曲卻不折斷”,將女孩的教養喻為“陽光普照萬物般包容”,實則是在呼喚一種剛柔相濟的生命哲學。
曾校長對“松之魂”的闡述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將男孩比作峭壁青松,強調“訓練場”教育理念時,讓我想起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們帶他去爬攀巖墻,開始的時候兒子總會反復跌落,我們做父母的始終站在幾步之外,用目光告訴兒子要自己重新來,從不伸手托舉,一年后,哭鼻子的兒子已經十分熟練。還有就是在兒子10歲前帶他學習滑雪,一開始他總是摔跤,做父母的就是鼓勵兒子自己站起來重新開始,三四年后后,兒子在高級道上滑雪已經是駕輕就熟了。這種教育智慧,本質上是對生命韌性的敬畏與信任,做父母的就是要鍛煉兒子展示自己的力量、練就自己真正的剛毅,不是冷漠的強硬,而是歷經磨礪后依然保有溫度的力量。
曾校長在文中使用“峭壁環境”與“晴空花園”的對照堪稱點睛之筆。前者強調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后者注重心靈空間的培養,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人格培養教養鍛造的空域場域。
特別是文中舉例父親攜幼子登山,進行“峭壁環境”鍛煉,兒子恐懼恐慌希望父親扶一把時,說出的箴言“你的腳比我的手更懂如何踏穩”,生動詮釋了教育者從保護者到引導者的角色轉變。這種教育智慧的背后,是對生命主體性的深刻尊重,既非放任自流的散養,也不是越俎代庖的一概包辦。
曾校長關于“晴空花園”的比喻,恰與當下教育焦慮形成鮮明對照。最近,我到兒子學校參加家長會,兒子的班主任王老師告訴我,學校里有個別女生因為學習壓力大都焦慮了,她說她們班還好,男生、女生還比較活潑、比較陽光。她向我介紹了她管理教育學生的經驗是,先摸清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按紅黃藍綠四種性格色彩分類后、因人施教,對女生就是有針對性地進行“陽光教育”,要求女生在早晨要像晨曦穿透云層一樣柔韌,正午要像太陽普照大地一樣包容,傍晚要像余暉浸潤萬物一樣豁達,在一天里都充滿陽光。這正暗合了文中“培育陽光”的教育觀。不是要女生成為刺目的烈日,而是要女生成為能調節光的溫度存在,既有照亮書桌的專注,也有輝映星河的胸懷。
曾校長的文章真正的突破性在于“陰陽和合”的辯證思考。當指出教育的至高境界“是讓孩子既保有性別的特質之美,又能自由穿越性別的邊界”時,作者實際上在解構其前文建構的性別意象。這種看似矛盾的雙向運動,恰恰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先建立認知坐標,再超越固有框架。
此刻,我想起我兒子的班主任王老師介紹她們班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做糕點、包包子、準備火鍋食材,還有春游秋游等,她都有意安排女生與男生組合,男女生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他(她)們眼中毫無違和的自信,恰是打破性別藩籬的生動注腳。這也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搭建一個讓松樹向陽而生、令陽光淬煉松魂的共生、共贏系統。就像文中引用的太極圖,在陰陽流轉之間,剛毅與溫柔早已超越了性別的分野,成為每個男生、女生生命中應有的雙翼。
值得深思的是,曾校長在文中給出的“松陽交融”的終極愿景,與當下多元性別文化間的微妙關系。作者雖未直接回應非二元性別議題,但其“完整人格”的論述已為教育預留了彈性空間。作者闡述教育最深的智慧是“在于讓松樹擁有陽光的溫暖,使陽光蘊含松樹的堅韌”。當父母松開“男孩必須如何,女孩應當怎樣”的執念,當強調“松枝可棲鳳凰,陽焰能熔金石”時,實則在暗示性別、氣質不應成為限制男生、女生生命成長過程中可能性的牢籠。這種既保持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性,又擁抱現代性教育理念的敘事形式,展現了作為一個教育家特有的智慧。
掩卷深思,曾校長的文章猶如“松濤”與“陽光”的合鳴。作者以文化基因中的“松”和“陽”的意象,為當代家庭教育找到了詩意棲居的平衡點。這種教育智慧,恰似迎客松根系深扎傳統巖層,枝葉卻舒展擁抱時代風云;又恰似太陽獨有自己的溫暖、力量和光芒,照耀大地綻放出千萬種形態的春天。
2025年6月22日于杭州
☆ 本文作者簡介:王成倫,河南省西華縣人,曾任海政電視藝術中心政委,海軍大校,現居北京。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