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六六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傾訴她的焦慮:
兒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成績中等,補習班上了不少,但效果一般。
她每天陪讀到深夜,孩子累,她也累,可成績就是上不去。
她忍不住問我:“你說,我家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料?如果不是,我是不是該早點給他規劃別的出路?”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家長都思考過。
有的孩子天生對學習充滿熱情,一點就通;而有的孩子無論怎么努力,成績就是平平。難道真的是“智商決定一切”嗎?
其實,教育并不是標準的流水線,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天生擅長讀書。
孩子究竟是不是讀書的料,關鍵要看以下這4點。
專注力強,能靜得下心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又上廁所,往往半小時只寫了幾個字;
而有些孩子一坐下就能專注半小時以上,對學習保持長時間、高質量的投入。
初中時,我有一個同桌,他的學習時間看上去跟我差不多,但效率卻遠遠高于我。
據我觀察,他在課堂上從不走神,自習課的時候也是全神貫注,甚至我和他說話,他都常常聽不到。
每次考試,他的成績都能進入前五名,聽說后來也考上了985名校。
那些專注力強的孩子,學習時能迅速進入狀態,不受外界干擾;
這樣的孩子自然能更高效地處理學習任務,吸收內化知識。
科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專注力一般在15-30分鐘,初中生30-45分鐘,高中生則達到45分鐘以上。
如果孩子連基本的專注時間都達不到,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但是家長也不必著急,因為通過一些方法訓練,是可以提高孩子專注力的:
1、減少干擾,創造適宜環境
保持學習區域簡潔、安靜,移除無關物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關掉手機、電視,創造一個沒有干擾,充滿專注的環境。
高考狀元傅子聰在采訪中就透露:
2、拆分任務,設定小目標
跟孩子一起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并將目標分解為多個小步驟(如“先完成數學前5題”),每完成一步可以短暫休息。
對于低年級孩子可采用“番茄鐘法”,比如每學25分鐘,休息5分鐘,這樣會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時間更加專注。
3、培養興趣
孩子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拼樂高、畫畫)往往更專注,父母可以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興趣,借此訓練耐心。
有內驅力,主動學而不是被迫學
今年高考,來自泉州的林凡皓考了696的高分,還帶火了自家的四果湯店鋪。
談到教育秘訣時,林凡皓的爸爸告訴記者:
今年高考,來自十堰市物理類第一名王晨旭的父母談到教育秘訣時,也坦言道:
其實,很多學霸的成功背后,除了天賦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強大的內驅力。
一個擁有強大內驅力的孩子,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為了這個目標不懈努力。
但是內驅力也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引導形成。
那么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
1、給予自主權: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盡量不要插手;
父母要學會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而不是家長安排。
2、建立成就感:
看到孩子的小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比如“你今天比昨天多對了兩道題呢,真棒!”
當孩子內心獲得了成就感,就相當于種下了自信的種子,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做這件事。
3、把學習和興趣相關聯:
如果孩子喜歡汽車,那父母就用汽車的例子教數學、物理。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就會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件事,逐漸轉化為內驅力。
要知道,逼孩子學習,他只能走一陣子;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他卻能走一輩子。
對某領域很感興趣,好奇心強
心理咨詢師陳瑜講過一個女生。
她從小沒怎么補過課,但是卻對生物有非常強的興趣。
所以她會花很多時間看大量的BBC紀錄片,有些還翻來覆去看很多次。
這個女生還喜歡看尸檢報告,會和她探討如何透過尸斑判斷一個人的死亡時間。
因此,她對于初三的生物課充滿期待,因為可以親手解剖鯽魚。
這樣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極大的興趣,并且未來有很大概率會在這個領域大放異彩。
還有來自河南開封的代易瓚,724的高分一舉成為河南省理科狀元,數學更是拿下150滿分。
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玩泥巴,她就開始對著舊書攤淘回來的奧數題集冥思苦想了。
甚至在初中的時候,她就已經自學了高中數學。
這份發自內心的熱愛,是她積極進取、勤奮好學的最大動力。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對某個學術方面的領域有強烈的興趣,那么你恭喜你,他大概是學習的料。
因為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某個人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地去求知、去探索。
俗話說讀萬卷書,可抵行萬里路,父母可以從小就帶孩子多閱讀,來拓寬眼界。
比如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陳云霽兄弟倆從小就在大量閱讀中,積累了不少興趣。
他們家中的書架上擺滿各種類型的書籍,從歷史、自然到工程都有涉及。
兄弟倆尤其喜歡閱讀《十萬個為什么》,并因此對科學產生好奇,先后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千萬別小瞧那份熱愛,他會支撐著孩子未來走很長很長的路。
情緒穩定,心態好
見過不少孩子。
有些孩子,遇到難題就煩躁,直接放棄;有些平時看起來學習不錯,結果一到考試就緊張,發揮失常;
可有些孩子,面對失敗和考砸時并不會唉聲嘆氣,而是冷靜改進,默默努力。
就像我的小侄子,他高中以前成績一直都很普通,甚至有時還在班級倒數。
但他從不氣餒,反而在考砸時安慰自己爸媽:“沒事,這說明我的進步空間很大嘛!”
高二一年,侄子成績穩步前進;
到了高三那年,不少同班同學因為高考焦慮萬分,天天熬夜復習,他卻按部就班地吃飯、復習、早睡早起,最后成功考取了一所心儀的名校。
2021年,來自西安交大的男生賴啟平憑著23門課程滿績保送清華。
他曾在訪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習的關鍵在于自律和保持一顆平常心。”
他對學習成績從來不會過分在意,還說:“保持良好心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比起盲目雞娃,孩子穩定的情緒和強大的心臟,更值得家長關注和培養。
孩子成長中,不管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要一定要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正向穩定的情緒,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
父母情緒松弛,才能滋養孩子的內心,讓他們的內核變得強大,擁有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愛好,或者鼓勵孩子多運動,比如空閑時間可以跑步、騎車、打球等等。
這能幫助大腦分泌多巴胺,有效釋放學業帶來的的壓力。
要知道,一個心態好、輸得起的孩子,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看完以上這4點,相信各位父母已經心里有數:
如果孩子專注力強、好奇心旺盛、有內驅力、心態強大,大概率是“讀書的料”,適合走學術路線。
但如果孩子某些方面較弱,不必硬逼,父母可以揚長避短: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適合技能型職業,比如工程師、設計師。
藝術天賦高的孩子適合走創意類方向,比如美術、音樂等;
要知道,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
教育的智慧,不是強行把玫瑰養成松樹,而是讓每顆種子長成它最好的模樣。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屬于自己的季節里,茁壯成長,綻放出獨特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