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襲伊朗核設施,安理會周日緊急召開會議,中俄巴在聯合國罕見聯手,向美方發起外交圍攻。就連韓國也緊急與美劃清界限,李在明表示將不參加北約峰會,而英國日本站隊美國,在伊朗問題上,國際社會開始分化站隊。
6月22日凌晨2點多,數以百計的美軍戰機編隊突然現身中東空域,7架B-2隱形轟炸機率先出動,目標直指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大核設施。根據五角大樓隨后公布的數據,這次空襲共出動125架各型軍機,發射了75枚精確制導彈藥,其中包括14枚被稱為“地下堡壘殺手”的GBU-57鉆地炸彈。同時,美軍潛艇也從波斯灣方向發射了24枚“戰斧”巡航導彈,用于壓制伊朗的防空火力。
表面上看,美國的這次打擊可謂“雷霆萬鈞”,但從戰果來看卻并不理想。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消息,空襲后的核設施區域未探測到異常輻射數值。伊朗官方也表示,關鍵設備早已轉移,核材料未遭破壞。換句話說,這一場耗資巨大的軍事行動,實際效果并不如美方所宣傳的那樣“摧枯拉朽”。
真正引爆國際輿論的,是美方行動背后的“欺騙性”。在空襲前僅兩天,特朗普政府還在對外宣稱尚未決定是否對伊朗動武,甚至放出風聲稱伊朗有意愿到白宮談判,雙方仍可能達成協議。當時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還專門發布聲明稱,總統將在“未來兩周內”再決定是否啟動軍事打擊。結果僅僅48小時后,美軍戰機就越過了伊朗防空線。
這種做法無疑引發了全球的不滿。中俄巴三國隨即在聯合國安理會展開行動,聯手起草了一份譴責美國的決議草案。草案中明確指出,伊朗至今仍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美方沒有理由也沒有法律依據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更重要的是,草案強調,美國此舉嚴重破壞了地區和平穩定,并可能引發不可控的連鎖反應。
從形式上看,這份草案不僅是中俄巴對美方的聯合譴責,更是一次外交層面的“討伐”。中國在聯合國發言中強調,單邊軍事行動沒有出路,呼吁各方回到談判桌上;俄羅斯則警告美國不要在中東制造更多沖突;巴基斯坦同樣表示,伊朗作為主權國家,其和平核計劃不應受到無端打擊。
面對來自全球的壓力,美國雖然嘴上強硬,但內部也開始出現動搖。特朗普本人在襲擊后24小時內兩度表態,先是說“行動到此為止”,后又話鋒一轉,稱“如果伊朗不能讓國家再次偉大,美國將考慮政權更迭”。這種反復無常的表態,讓外界很難判斷美國接下來是要收手,還是要進一步升級對抗。
與此同時,美方的“盟友圈”也開始顯現裂痕。英國、日本站出來力挺美國,英國首相斯塔默表示,伊朗核計劃是對全世界安全的威脅,必須要通過強力手段阻止其發展核武器。日本首相石破茂則強調,要盡快恢復地區穩定,但也認同伊朗核問題必須受到限制。
最引人關注的,是韓國的態度變化。韓國外交部在回應中并未支持美國行動,只表示希望地區局勢盡快緩解,愿與國際社會一道為和平作出努力。這份措辭謹慎的聲明背后,是韓國政府的戰略考量。更有意味的是,韓國總統李在明隨后宣布,將不會出席6月24日北約峰會,放棄了與特朗普的線下見面機會。
李在明的這一決定,可以說是間接與美方拉開了距離。前總統尹錫悅曾連續三年出席北約峰會,積極追隨美國的外交節奏。但現在的新總統顯然更傾向于保持中立甚至回歸“自主外交”,在當前美伊沖突升級的背景下,這種立場調整無疑具有高度的政治含義。
此時再看英國首相斯塔默的表態,更顯得意味深長。他曾公開表示,如果伊朗對美人員實施反擊,將視為對北約的攻擊。這等于是在為北約可能介入伊朗問題提前鋪路。而李在明拒絕赴會,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劃清界線,不愿被拖入中東這潭渾水。
從目前局勢來看,伊朗已經進入全面戰備狀態,革命衛隊宣布將對美軍在中東的所有設施實施報復,同時還釋放出“可能在美國本土進行非對稱反擊”的信號。霍爾木茲海峽封鎖議案已在伊朗議會通過,一旦國家安全委員會批準執行,全球石油運輸將受到極大沖擊。
作為回應,美軍在中東的部署也開始升級,多個航母打擊群向波斯灣靠攏,地面部隊也在加緊防備。中東再一次站在了戰爭的邊緣。
在這場風暴中,中國的立場始終鮮明。反對單邊主義,支持通過和平手段解決沖突,捍衛伊朗作為主權國家的合法權利。中國不僅在聯合國發聲,還積極推動外交對話,為局勢降溫提供建設性方案。與之相比,美國的行動既缺邏輯也缺誠信,反而加劇了全球不安定因素。接下來伊朗是否會美國發起全面報復,美國又是否會進一步軍事介入,將直接影響中東及全球的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