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科技賦能和價值觀重構,從“逐利競賽”向“價值創造”轉化,打造以人為本、生態和諧、全球協助的可持續商業生態。
文 | 劉青青
ID | BMR2004
2025年6月11日,在中國經營報社、中經傳媒智庫、《商學院》雜志與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破界·共生:新商業文明重構未來暨《商學院》第二屆新商業文明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原副會長、中國國際商會原副會長張少剛指出,中國企業出海已經成為一股滾滾洪流,“不出海就出局”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由于政治、文化等種種原因,出海也是一條艱辛的道路,機遇與挑戰共存。
中國企業出海跌宕40多年,歷經坎坷。張少剛指出,中國企業出海源起于改革開放,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8—2001年,出海潮由國企主導。改革開放后,我國企業開始對外投資,以出口營銷和獲得能源、金屬等自然資源為主。
第二個階段是2001—2008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投資戰略逐漸從獲取資源轉向獲取市場和技術,開始并購國外企業。
第三個階段是2008—201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尋求投資機會,擴大投資規模,購買海外廉價資產。
第四個階段是2018年至今,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推出“制造業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政策;歐盟提出“經濟安全”戰略,對中國商品頻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25年以來,美國對全球掀起的關稅戰,引發國際經濟局勢劇烈動蕩,中國企業出海面臨更為嚴峻復雜的形勢。
在張少剛看來,地緣政治是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最大的挑戰。美國對華遏制打壓持續升級,是對中國投資安全審查和限制最多的國家。此前美國連續5次全面提高中國產品的關稅,對華關稅最高曾升至145%,對此,中方采取了堅決反制措施。中美經貿關系處于雙方建立正常貿易關系后最嚴峻的時刻。
另外,中國企業出海還面臨投資地區產業發展配套不足的問題,具體包括投資地區產業鏈配套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東道國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此外,文化與制度沖突導致了中企出海合規困難、勞資糾紛和企業名譽受損。
面對中國企業出海的三大困境,張少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做好出海功課,全面了解投資目的地相關法律法規、市場條件、營商環境。系統把握投資目的地市場容量、輻射能力、消費能力、競爭對手等;全面了解投資目的地土地、勞工、稅收、外匯轉移等政策,以及各類鼓勵措施和限制措施;深入研究投資目的地簽署國際條約的情況,如是否是世貿組織成員、是否與我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
二是明確出海目標,制定系統縝密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和展示自身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增強投資受歡迎度,避免同質競爭;力爭與上下游企業“抱團出海”,或精準嵌入當地產業鏈供應鏈,建立完整齊全的生產經營體系,保障生產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暢通;以長期經營為目的,力避中企“互卷”打價格戰,尋求可持續發展,不給外方打壓限制的借口。
三是提高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堅守“危地不往、亂地不去、危業不投”的投資理念,保持戰略清醒;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在投資前充分研判目的地政局、民族、宗教、治安、災害、疾病等各類安全風險,力避陷入當地各種沖突;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做好應對突發和極端事件的應急預案;根據投資目的地具體情況,購買相應等級的商業保險,以保證人員和財產安全。
四是構建新商業文明,履行社會責任。掌握并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要求,設置企業合規師崗位;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地域文化,實現和諧共生,互利共贏;平衡好企業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開展有益于當地社會民生的公益活動;通過科技賦能和價值觀重構,從“逐利競賽”向“價值創造”轉化,打造以人為本、生態和諧、全球協助的可持續商業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