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BMJ》(IF=42.7)發表了一項系統評價與網絡Meta分析,全面評估了間歇性禁食、持續能量限制飲食、以及自由飲食對體重和心臟代謝風險因素的影響。這項研究涵蓋了99項隨機臨床試驗,涉及6582名不同健康狀況的成年人,為間歇性禁食策略的有效性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
原文鏈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89/bmj-2024-082007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PRISMA(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的優先報告條目)和Cochrane指南,系統檢索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中心數據庫截至2024年11月14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檢索關鍵詞包括“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限時進食(time-restricted eating, TRE)”、“隔日禁食(alternate fasting, ADF)”、“全天禁食(whole day fasting, WDF)”等,結合特定的結局和研究設計術語。此外,還手動檢索了研究和系統評價的參考文獻列表,以補充電子檢索策略。
研究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為隨機臨床試驗(RCTs),研究對象為所有健康狀況的成年人,隨訪時間至少為3周。排除標準包括:兒童或孕婦的研究、隨訪時間少于3周的研究、無合適對照組的研究、聯合干預且無法分離間歇性禁食策略主要關聯的研究、未報告有效終點數據的研究以及宗教禁食的研究。
研究采用網絡meta分析(NMA)方法,通過直接和間接比較,評估了以下五種飲食策略的效果:隔日禁食、限時進食、全天禁食、持續能量限制飲食、自由飲食。
(注:間歇性禁食無明確定義,主要可歸為三大類:限時進食、隔日禁食、全天禁食。簡而言之,限時進食采用24小時循環模式,包含特定時長的進食窗口期和禁食期,例如16:8飲食法即每日禁食16小時后開放8小時進食窗口。隔日禁食要求每隔24小時執行一次全天禁食。全天禁食則采用周期性循環模式,即24小時禁食期后接任意進食期,例如5:2飲食法,每周5天自由進食配合2天全天禁食。持續能量限制飲食是一種長期、穩定減少每日熱量攝入的飲食方式,通過持續控制總熱量來達到減重的目的)
結局
體重(主要結局)、人體測量學指標(如BMI、體脂和腰圍)、葡萄糖代謝(如HbA1c、胰島素抵抗[HOMA-IR]、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島素)、血脂、血壓、C反應蛋白和肝功能標志物等。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了99項RCTs,涉及6582名不同健康狀況的成年人,其中720名為健康個體,5862名存在健康問題。參與者的中位年齡為45歲,中位BMI為31.3,女性占比66%。
圖. 研究流程圖
下圖顯示了所有報告了體重結局的試驗的網絡分析( 93項研究;6247名受試者)。飲食比較數量最多的是限時進食和自由飲食(n=25),其次是持續能量限制飲食和全天禁食(n=23),以及全天禁食和自由飲食(n=16)。
圖. RCTs的網絡圖
體重變化
與自由飲食相比:所有間歇性禁食策略、以及持續能量限制飲食均能顯著降低體重。其中,隔日禁食效果最佳(平均體重減少3.40 kg ; 95%CI -4.14 to -2.67 ;高確定性證據),其次是全天禁食(-2.36 kg;-3.02 to -1.70;高確定性證據)和持續能量限制飲食(-2.11 kg;-2.73 to -1.50,中等確定性證據),限時進食效果較弱(-1.72 kg;-2.21 to -1.22,中等確定性證據)。
與持續能量限制飲食相比:僅隔日禁食顯示出額外益處(-1.29 kg;-1.99 to -0.59,中等確定性證據),而限時進食和全天禁食與持續能量限制無顯著差異。
不同間歇性禁食策略比較:隔日禁食在體重減輕上優于限時進食和全天禁食,但限時進食與全天禁食之間無顯著差異。
圖. 間歇性禁食、持續能量限制和自由飲食對體重影響的網絡meta分析
其他心臟代謝風險因素
血脂:與限時進食相比,隔日禁食能顯著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然而,與全天禁食相比,限時進食會導致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小幅上升。
血糖代謝:與自由飲食相比,所有飲食策略對HbA1c無顯著影響,但會輕微改善空腹血糖和HOMA-IR。
血壓:與限時進食相比,隔日禁食在降低收縮壓方面表現出一定優勢。
不同周期試驗的結果
短期試驗(<24周):與自由飲食相比,隔日禁食顯示出顯著的減重效果,平均差異為-3.37 kg(-4.16 to -2.59)。與持續能量限制飲食相比,隔日禁食的體重減輕平均差異為-1.29 kg(-2.05 to -0.53)。與限時進食相比,全天禁食體重減輕平均差異為-0.88 kg(-1.71 to -0.06)。
中長期試驗(≥24周):與自由飲食相比,隔日禁食、限時進食和持續能量限制飲食的體重減輕幅度縮小(平均差異范圍為-1.8至-3.63 kg)。間歇性禁食策略和持續能量限制飲食之間沒有差異。
圖. 試驗持續時間對體重影響的網絡Meta分析
不良事件
在報告不良事件的56項試驗中,27項試驗未在間歇性禁食組報告有害事件。29項試驗報告了輕度副作用,如便秘、惡心、饑餓、腹瀉和頭暈。僅一項研究報告了嚴重的低血糖事件。
總結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網絡Meta分析全面評估了間歇性禁食、持續能量限制飲食和自由飲食對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與自由飲食相比,所有間歇性禁食策略均能顯著降低體重,并在其他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方面表現出一定的改善。然而,間歇性禁食策略與持續能量限制飲食在體重減輕和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改善方面的差異較小。隔日禁食在短期試驗中顯示出明顯的體重減輕優勢,但在中長期試驗中這種優勢減弱。
研究的優勢包括:(1)借助網絡meta分析方法,整合了所有飲食策略的直接與間接比較。網絡分析方法能夠提供更為精準的估計值,相較于單一的直接或間接估計更具優勢,并且能夠對之前未曾比較過的干預措施進行比較;(2)依據試驗持續時間對這些飲食策略在體重方面的臨床價值進行了進一步評估;(3)研究者通過多個數據庫檢索以及手動檢索的方式,全面搜集了相關文獻;(4)研究納入的試驗均未發現存在嚴重偏倚,并且運用GRADE方法對估計值的確定性進行了評估。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1)不同飲食策略對體重影響的比較存在顯著異質性(治療效果差異)和不連貫性,導致GRADE證據質量被降級;(2)間歇性禁食策略間的直接比較僅基于3項試驗,間接證據較多,限制了結論的普適性;(3)研究未對多重比較進行校正,且未納入少于3項研究的結局指標,這可能限制了研究結果的全面性。
參考文獻:BMJ 2025;389:e082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