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預測:2025年全球將產生213.56ZB數據,到2029年將增長一倍以上達到527.47ZB;其中,中國市場2025年將產生51.78ZB數據,到2029年增長至136.12ZB。
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如果可以充分利用,發揮它的價值,它就是金礦;如果不能,它就是廢鐵。
近期,國家數據局表示,我國部署10個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北京、浙江、安徽、遼寧、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貴州),支持各地在培育經營主體、繁榮壯大數據市場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
多點連線,聚勢成風
十個試驗區作為我國數據要素先行先試的代表,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擁有共同的優勢。
十個試驗區分布于我國東部、南部,以點連線,覆蓋了包括京津冀、長三角在內的核心發展區域,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與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未來可以更好地以區域試點經驗反哺全國,推動構建統一大市場。
數據要素的流通需要區域間協同合作,十個試驗區地理位置相近,且覆蓋了工業(遼寧)、農業(山東、河南)、商貿(浙江)等較為全面的產業集群,利于數據要素試驗在多行業發揮作用。十個試驗區的聯動可優先建立起初步的中國數據要素市場生態,編織出一張緊密的數據網。
各施所長,共振同頻
十個試驗區各自擁有獨特的優勢,在推動數據市場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同的作用,下面將以典型代表舉例說明。
☆北京:
北京落實“一區三中心”框架:全域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綜合試驗區,同步打造國家數據管理中心、資源中心、流通交易中心,形成制度、資源、交易三位一體的頂層設計。
在加強公共數據匯聚應用方面,北京打造“全量匯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匯聚數據超7000億條,形成2400多條治理規則、標注約13億多維標簽、發布7項標準規范;共享方面,依托市大數據平臺累計為各部門、各區共享數據超2.4萬億條、數據服務54億次,支撐了政府治理、民生服務與產業發展等140余項市區應用;開放方面,通過公共數據開放平臺面向社會無條件開放1.8萬個數據集;授權運營方面,深化金融公共數據專區運營,累計為銀行、保險等60余家金融機構以及70萬家市場主體提供服務超過3.7億次。
北京也是全國數據要素改革的規則策源地,制定了《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辦法》,維護數據要素市場參與主體合法權益,促進數據要素高效流通使用,釋放數據要素潛能,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北京為中心,協同京津冀一體化,簽訂了《京津冀數據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推動“通武廊”數據協同應用場景試點,構建京津冀三地數據互信互認、交易所互聯互通、政策互融互補合作機制,在全國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中發揮了首都作用。
☆貴州:
貴州擁有全球首個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擁有成熟的數據要素的交易生態。2024年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累計完成交易額73.95億元,較2023年底增長超200%。
同時算力也是貴州大數據的一張閃亮名片,貴州是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之一,從2015年開足馬力開展13個數據中心建設,到如今集聚重點數據中心48個,算力規模超過77EFLOPS,智算占比超98%,貴州已成為國產化智算資源最豐富、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貴州氣候涼爽,地質結構穩定,已形成水火風光四電并舉的電力生產格局,能源保障充足。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降低了算力中心落地貴州后的相關運營成本。
在制度保障上,貴州也不落人后。《貴州省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貴州省數據流通交易促進條例》等法規的頒布,營造了公平公正、合規合法的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環境。2024年以來,聚焦堵點難點,制定了《貴州省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管理辦法》,促進公共數據“供得出,用得好,流得動,保安全”。
☆海南:
海南依托自貿港政策優勢和獨特區位條件,形成了區別于其他試驗區的差異化競爭力。
近年來,海南自貿港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4年12月,《海南自由貿易港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施行,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海南已基本實現城鄉“雙千兆網絡”覆蓋,建成多個算力設施,初步形成多元化算力布局。
2024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超400家,營收突破2000億元,是2022年的1.7倍。
海南國際數字基礎設施也在加速落地。在建成海南文昌一香港國際海纜、海口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基礎上,2024年推動三大運營商海口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獲批并啟動建設,這是30年來我國首次增設全業務出入口局。
海南海底智算中心數據艙與正在運營的海底數據中心相鏈接,構建起海南海底智算中心集群。“陸數海算”充分利用海洋資源,減少能源消耗。這個建在海底的智算中心,以海水作為自然冷源,大量節約土地、淡水和電能。未來,該智算中心將打造成為海南區域數字經濟橋頭堡,加入全國算力布局,建成島內外智算產業數據交匯的“接駁站”。
同時,海南省從2021年就開始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先行先試探索,在國內率先提出“數據產品化”這一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主線,通過“數據產品化確權”制度的集成創新,打造海南省數據產品超市這一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服務載體。
海南已成立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統籌推進機制,制定總體方案,頒布相關法規,并設立數據跨境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完善跨境海纜布局和數據確權定價規則,海南正打造全球數字經濟試驗場,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供“自貿港方案”。
撥云見日,前路昭昭
在多地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嘗試和探索中,有幾個問題需格外關注:
1.數據安全難保障
在跨區域數據流通中,如何保障數據安全,防止數據遭到攻擊或被竊取,目前可考慮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保障,或采用隱私計算技術保護數據,做到數據“可用不可見”。
2.地方制度差異
不同省市之間數據相關制度差異大,跨省數據互認存在困難,想要做到高效的合作,首先要有一套通用可信任的規則,打破不同地域之間的“信息差”,是建立市場的基礎。
3.數據確權制度不完善
我國數據確權制度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統一體系。目前主要依賴于“數據二十條”(《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形成“三權分置”的中國特色數據產權制度,但細化規則尚不完善,具體應用場景中情況相對復雜,如數據可能為多方共同參與生產,權屬界定模糊,未來仍需逐步構建制度體系,
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部署,有力推動了數據要素市場規模的擴大,多區域協同,利于數據流通制度的完善,打破壁壘,探索建立通用的數據要素交易制度。
在AI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數據作為大模型的地基,在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中擁有極高的戰略地位。《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約2.5億,相當于每5.6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推動數據有序流通共享,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也加固了AI長期向好發展的基石。
十個試驗區作為先行代表,是數據要素市場的“探路兵”,把這條路走通之后,向全國推廣成功經驗,最終完成全國大市場的建設,創造數字經濟“中國模式”,也為全球數據治理貢獻了力量。
數據要素統一市場探索仍處于初期階段,目前國家政策在積極推進,市場前景廣闊,十個試驗區作為破冰者,需率先作出示范作用。數據作為虛擬生產要素,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把沉睡的金礦變成涌動的血液,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我們應把握時代脈動,在奔涌的數據洪流中,以開放協作織就信任之網,以創新治理建立流通市場,共同迎接由數據托舉的新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