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骨重九兩九,位極人臣上;骨重三兩六,一生貧苦久。"大師在為朱元璋相骨時說出這番話。
這段記載見于《劉伯溫稱骨經》,是明代廣為流傳的相術典籍之一。
稱骨之術作為中國傳統相術的一個分支,自漢代就有記載,到了唐代更是盛極一時。
這位明朝開國重臣,不僅以其過人的政治智慧聞名于世,更因精通相術而被后人推崇。
在他所著的《天書》和《稱骨經》中,系統地記載了這套獨特的測命之法。
他將人的骨重分為不同等級,每個等級都對應著不同的命格。
稱骨之術為何在唐代如此盛行?不同的骨重又對應著怎樣的命格?
這套流傳數百年的相術,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稱骨之術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漢書·藝文志》中就有"相骨法"的記載,當時被列入"雜占"類,與相面、相手等并列。
到了唐代,這門學問更是發展到了巔峰。
據《新唐書》記載,當時長安城中不僅有專門的相骨館,朝廷更設立了專門的太卜署,負責歷法推算和相術研究。
在史書中保存了許多關于稱骨術的記載。
《太平廣記》中就記錄了一段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的真實故事。
當時有一位姓鄭的商人,世代經營綢緞生意,常年往來于長安和洛陽之間。一次在長安城南的道觀中,他遇到一位精通相術的老道。
老道為他相骨后說:"君骨重四兩八,中年后方見好運。若要改換骨格,需多積陰德。"
這番話引起了鄭商人的好奇。他向老道請教:"何為骨重?如何計算?"
老道說:"骨重之說源自古法,要觀察一個人的體貌、氣質、行止,參照生辰八字來推算。比如面骨、額骨、手骨、足骨,各有其重,合而計之,便是一個人的骨重。"
《劉伯溫稱骨經》中對此有更詳細的記載:"推算骨重,要先看生辰,后察體態。天干為本,地支為用,陰陽五行,各有定數。
譬如甲乙生人重三錢,丙丁生人重五錢,戊己生人重七錢,庚辛生人重九錢,壬癸生人重一兩。此為天干之本重。
地支亦有定數,子重九,丑重八,寅重七,卯重五,辰重三,巳重一,午重九,未重六,申重四,酉重二,戌重八,亥重六。本重與支重相加,再參以體態,便得骨重。"
這個說法與唐代著名相術家袁天罡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唐書·藝文志》中記載,袁天罡曾著《相骨經》一書,詳細闡述了"骨重"與"五行"的關系。
他提出:"人之骨重,與五行生克相關。金重水重者,主富貴;土輕木輕者,主貧賤。骨之貴賤,全在五行。五行調和,骨重必增;五行失衡,骨重必減。"
另一位唐代相術大家李淳風在《麻衣相法》中也提到:
"相骨之法,重在察形。形以神注,神以氣行。氣足則骨重,氣衰則骨輕。故觀人之骨,當先觀其神氣。神清氣足者,雖骨輕亦可漸重;神濁氣衰者,縱骨重亦將漸輕。"
鄭商人雖不完全相信,但還是按照老道的建議,開始在經商時積德行善。
他不再貪圖暴利,常常周濟窮人,甚至在長安、洛陽兩地設立義莊,救助貧困之人。
漸漸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在長安城中享有盛名,更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幾年后,鄭商人又遇到那位老道。老道為他相骨后,驚喜地說:"君骨重已增至六兩四,難怪這些年福運亨通。"
鄭商人這才真正信服了稱骨之術。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太平廣記》中,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稱骨之術的態度。
在唐代,稱骨術不僅是一種相術,更成為了勸人向善的方式。
正如《劉伯溫稱骨經》中所說:"骨重雖定,善行可改。行善積德,骨重自增。"
稱骨之術為何如此玄妙?在《劉伯溫天書》中記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當時,劉伯溫在為朱元璋相骨時發現,不同的骨重不僅反映一個人的命格,更與一個人的心性、德行有密切關系。
更令人震驚的是,劉伯溫發現了改換骨格的關鍵:
原來骨重并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一個人的行為和德行而改變。
這個發現顛覆了當時人們對命運的認知。
而這背后,還隱藏著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重要秘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