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睡眠門診,賀家炳醫生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他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越是告誡自己"必須睡著",大腦卻越是異常活躍。35歲的李女士就是典型例子,她描述自己每晚的睡眠掙扎:"就像被困在一個惡性循環里,我越是焦慮睡不著,就真的越清醒。"這種現象在臨床上被稱為"睡眠努力悖論",賀醫生解釋道:"睡眠本應是自然的過程,但當它變成需要刻意完成的任務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賀醫生指出,這種越想睡越清醒的狀態與大腦的過度覺醒機制密切相關。當人過度關注睡眠時,大腦的警覺系統會被持續激活,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皮質醇水平升高。在鄭州科大醫院的睡眠監測室里,可以看到失眠患者的大腦電波呈現特征性的"過度喚醒模式"——本該出現的睡眠紡錘波減少,而高頻β波活動增加。"這就像汽車的油門和剎車同時被踩住,"賀醫生用比喻解釋,"身體需要休息,大腦卻停不下來。"
失眠的心理機制同樣值得關注。賀醫生發現,許多患者形成了對床鋪的負面條件反射,一看到床就條件反射性地焦慮。在治療過程中,他常讓患者回憶:"你有多久沒有輕松地上床了?"醫院采用的認知行為療法會幫助患者重建與床鋪的正向聯結,比如嚴格限制臥床時間,只在真正困倦時才上床。一位康復患者分享:"當我不再把床當作'必須睡著'的考場,睡眠反而自然回來了。"
"治療失眠的關鍵是打破這種努力與焦慮的惡性循環,"賀醫生強調。鄭州科大醫院特色的"睡眠衛生重建計劃"包括光照調節、呼吸訓練等多維干預。賀醫生特別提醒,短期使用助眠藥物可以緩解癥狀,但要根本解決問題,還需要調整對睡眠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