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思慮過度易耗精氣神,許多人常感 身心倦怠、精力不濟。谷醫堂黎志清博士基于傳統養生智慧,精選三個易操作、效果顯著的要穴,教您通過日常按摩溫和調理,助力恢復元氣。需謹記:此法為 自我保健行為,非醫療治療,貴在堅持方見成效。
一、足三里穴:健脾益氣的“能量站”
定位: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養生原理:
傳統養生學視其為“足陽明胃經”要穴,有 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之效。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 水谷精微得以輸布全身,自然精力充沛。
操作手法:
坐姿屈膝,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
力度適中,以有酸脹感為度,維持5秒后放松。
順時針揉按3分鐘(約100圈),早晚各一次。
適用場景:
長時間伏案后雙腿沉重
餐后腹脹、消化不良時
晨起提神醒腦
博士提示:
按摩后飲半杯溫開水,助氣血運行。配合規律飲食,避免生冷油膩,效果更佳。
二、內關穴:寧心安神的“舒緩閥”
定位:腕橫紋上三橫指,兩筋之間凹陷處。
養生原理:
此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傳統認為有 寬胸理氣、鎮靜安神 之能。心主神明,按壓此處可 調和心氣,緩解焦慮緊繃感,改善因思慮過重引發的疲憊。
操作手法:
拇指指尖抵住穴位,食指托于手腕背側助力。
向內上方用力點按,保持深壓感10秒,重復5次。
左右手交替進行,每側3分鐘。
適用場景:
會議前緊張心慌
午后頭昏腦脹
睡前思緒紛擾
博士提示:
操作時深呼吸配合(按壓時呼氣,放松時吸氣)。避免在過饑過飽時進行。
三、百會穴:升陽提神的“總開關”
定位:頭頂正中,兩耳尖連線與頭正中線交點。
養生原理:
此為“諸陽之會”,督脈核心穴位。適度刺激可 升舉清陽之氣,通達周身經脈,改善 頭目昏沉、精神萎靡 之態,令神清氣爽。
操作手法:
食指中指并攏,指腹輕放于穴位。
順時針輕揉50圈,再逆時針50圈(約2分鐘)。
掌心懸空輕拍百會20次,節奏如雨滴落。
適用場景:
用腦過度后頭暈眼花
久坐后頸肩僵直
午休后喚醒遲鈍感官
博士提示:
動作務必輕柔,忌用力下壓。清晨或下午3-5點(膀胱經當令)操作最佳。
增效組合與日常養護貼士
穴位聯動方案:
晨起:按百會(提神)→ 揉足三里(健脾胃)
午后:壓內關(解壓)→ 拍百會(清腦)
睡前:揉足三里(助運化)→ 按內關(安神)
黎博士特別叮囑:
環境準備:選擇安靜通風處,放松身心后進行。
持之以恒:每日堅持比單次時長更重要,建議納入晨晚間routine。
綜合調養:
避免熬夜耗傷氣血(23點前入睡)
適度運動微汗出(如八段錦、散步)
飲食增山藥、小米等甘味食材養脾胃
禁忌注意:
皮膚破損、孕婦、嚴重慢性病者慎用
操作時出現眩暈即停
谷醫堂黎志清博士倡導的穴位按摩法,源于 “治未病”的養生智慧 ,通過激發人體自愈潛能調和狀態。足三里健運中焦,內關安撫心神,百會升清降濁——三穴協同,為疲憊身心注入舒緩能量。謹記:養生非朝夕之功,將此法融入生活,配合規律作息、平和心態,方能逐步積累活力,擁抱從容安康。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方法為傳統保健經驗分享,不替代醫療診斷與治療。如有持續不適請咨詢專業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