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舉辦講解員年度考核,本次考核聚焦“百年軍校 將帥搖籃”和“中國遠征軍”展廳以及中共云南地下黨建黨舊址“紅色云南啟航”展覽的講解,旨在全面檢驗講解員的專業素養與講解能力,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水平,為觀眾帶來更優質的參觀體驗。
講解員作為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其講解水平直接影響著觀眾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考核要求講解員不僅要對歷史知識爛熟于心,更要以生動、準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與講解對象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溝通,將這些歷史故事娓娓道來。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和講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組成考核組,認真聆聽每一位講解員的模擬講解,并從多個維度進行嚴格打分與細致點評。
在“百年軍校 將帥搖籃”展廳,講解員們從講武堂1907年的創辦背景講起,闡述其在培養軍事人才、推動近代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巨大作用,講述朱德、葉劍英等共和國元帥以及眾多將領的故事,通過生動語言和豐富肢體動作,結合珍貴文物,再現講武堂的熱血激情,讓聽眾感受歷史厚重。在“中國遠征軍”展廳,圍繞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抗擊日寇的史實,以800余幅歷史圖片和500余件實物為依托,講述遠征軍在中緬印戰場的艱苦戰斗,以及云南人民與美英盟軍共同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講到戰士們浴血奮戰時飽含深情。在中共云南地下黨建黨舊址的講解中,充滿革命激情與信仰力量,講述革命先輩在艱難環境下堅定理想信念、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的歷程,生動描繪李鑫、吳澄、王復生等革命先驅的英勇形象和感人故事,讓聽眾領悟到紅色政權和新中國的來之不易。
在講解考核中,講解員們在語言能力、知識儲備等方面的表現出色,展現出專業的講解素養與創新的傳播意識。語言能力上,講解員們字正腔圓,發音標準,無論是講述云南陸軍講武堂創辦時的時代背景,還是描述朱德、葉劍英等將領的求學經歷,都能運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他們還善于根據講解內容調整語氣與節奏,講到護國戰爭的激烈場面時,語氣激昂、鏗鏘有力;提及講武堂與地方文化交融的故事時,則語調舒緩、親切自然,生動的語言表達牢牢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知識儲備方面,講解員們展現出深厚的功底。面對云南陸軍講武堂從1907年創辦至今的百年歷史,他們對各個歷史時期的關鍵事件、人物事跡、軍事制度等都如數家珍。不僅熟知講武堂培養軍事人才、參與重大革命戰役的主線歷史。在講解中,他們能旁征博引,將歷史事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相結合,為聽眾呈現出立體、全面的歷史圖景。
考核組在點評環節中,對講解員們的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考核組也指出了部分講解員存在的不足之處,如在講解中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細節把握還不夠精準,語言的規范化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及在應對觀眾的突發提問時,應變能力還需加強。部分講解員雖然在主線歷史講述上表現亮眼,但在涉及館內重要文物時,存在明顯的遺漏現象。針對這些問題,考核組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建議,希望講解員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與訓練。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舉辦講解員年度考核,具有多重深遠意義。從文化傳承角度看,這一考核為守護歷史記憶筑牢專業防線。作為培養了朱德、葉劍英等革命元勛的軍事搖籃,講武堂承載著中國近代軍事變革與革命奮斗的重要歷史。通過考核,能確保講解員以準確、生動的方式傳遞歷史信息,避免文化解讀失真,讓“堅忍刻苦”的校訓精神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從專業發展層面,考核是提升講解隊伍能力的“磨刀石”。通過語言表達、知識儲備、臨場應變等多維度檢驗,既為經驗豐富的講解員提供展示平臺,也為新人指明成長方向。考核后的點評與反饋,幫助講解員查漏補缺,強化對歷史細節的掌握,優化講解技巧,促進整個團隊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在公眾服務方面,考核最終指向提升觀眾參觀體驗。優秀的講解能讓冰冷的文物“開口說話”,使復雜的歷史變得鮮活感人。經過考核錘煉的講解員,更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滿足不同年齡、知識層次觀眾的需求,增強博物館的吸引力與教育功能,讓歷史文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校對:楊丹堯
初審:李建坤
終審:杜 拉
編輯制作:云南拓雅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