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文掀起千層浪。
日前,國務院官網正式發布《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份文件看似低調,實則暗藏雷霆萬鈞之力,直指直播、電商、社交平臺等領域長期存在的“稅收黑洞”。尤其是那些年入千萬甚至上億的大主播們,這次恐怕要睡不著了。
平臺交底,主播收入透明化
《規定》明確要求,所有互聯網平臺企業必須向稅務機關報送平臺內經營者及從業人員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等涉稅數據。
這意味著,無論是淘寶主播、抖音網紅,還是滴滴司機、外賣騎手,只要是通過平臺賺錢的個人,其收入都將被稅務部門“盯上”。
更關鍵的是,平臺必須按季度報送收入數據,且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如果平臺瞞報、漏報,最高可面臨50萬元罰款,甚至被責令停業整頓。
一句話總結:過去那些通過“拆分收入”、“陰陽合同”、“個人工作室避稅”的操作,將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大主播的“避稅后門”被堵死
近年來,直播行業偷逃稅現象屢見不鮮。不少頭部主播通過設立個人獨資企業、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等方式,將45%的個人所得稅降至3%-5%,甚至更低。比如直播帶貨一姐薇婭曾因偷逃稅被罰13.41億,震驚全網。
而新規落地后,相當于在平臺與稅務部門之間架起“數據直連”通道,平臺必須如實上報主播收入,稅務部門可以精準掌握每一筆交易流水。那些動輒“日賺百萬”的主播,再想玩“左手進賬、右手避稅”的花招,幾乎不可能了。
更關鍵的是,新規首次明確“從業人員”范疇,那些打著“靈活就業”旗號避稅的主播,再難用“我不是企業員工”的借口搪塞。
合規者生存,投機者出局
新規的出臺,標志著國家對平臺經濟的稅收監管進入“穿透式”時代。對于行業來說,短期陣痛難免。
比如,中小主播可能因稅負增加致使利潤縮水;大主播若此前有稅務問題,或將面臨補稅甚至處罰;平臺方則需投入成本完善數據報送系統,否則可能被重罰。
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直播行業走向規范化發展的關鍵一步。公平納稅,本就應是商業活動的鐵律。試想,如果無人繳納稅款,國家這臺龐大的機器又該如何正常運轉?到頭來,受損害的將是每一個人的利益。
打擊刷單亂象,遏制惡性競爭
近年來,在國家“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平臺經濟迅猛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據最新統計,2024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12.79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6.5%,而到2025年6月,互聯網經濟規模更突破38萬億元,占GDP比重超40%,成為驅動消費復蘇和創新轉型的關鍵力量。
然而,平臺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掀起“補貼戰”“價格戰”等內耗式競爭,導致市場秩序紊亂。例如2025年外賣領域爆發的新一輪補貼潮中,大型品牌通過“低于成本價”促銷擠壓中小商戶生存空間,導致非品牌商家訂單貢獻率同比驟降5.4個百分點;飲品類門店因短期套利盲目擴張,單月新增數量激增37.5%,加劇供需失衡。
更嚴峻的是,平臺常將成本轉嫁給商戶和勞動者,引發一系列亂象。外賣騎手因算法壓縮配送時間導致交通違章率攀升,網約車司機在“高峰期加價”機制下收入難以覆蓋運營成本。同時,“刷單刷好評”“以次充好”等行為嚴重扭曲消費決策,部分商家為維持利潤降低食材質量與服務標準,形成“低價—低質”惡性循環。
消費投訴平臺數據顯示,相關時段餐飲外賣品質投訴量激增,超六成差評直指“商品質量劣化”和“口感下滑”。
此外,直播電商虛假營銷、虛構交易等問題頻發,監管部門在2024年專項治理中查處涉網案件3.6萬件,重點整治“僅退款”規則濫用、流量造假等行為。
清揚君點評:
別把“監管”當“打擊”。有人抱怨“政策收緊,行業涼涼”,但事實上,國家從未否定平臺經濟的價值,只是要求其健康發展。偷稅漏稅不是“行業潛規則”,而是違法行為。
對于從業者而言,與其絞盡腦汁鉆空子,不如盡早合規。如今,在大數據監管下,任何“小聰明”早已無所遁形。
這場風暴才剛剛開始,下一個被查的會是誰?我們拭目以待。
圖源: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