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上海青浦,北有河北廊坊”。
中國物流行業從業者應該都聽過這句話。
青浦,背靠上海,承接長三角貨流,成為中國的物流重鎮在情理之中。
可廊坊,不沿海,不靠山,身為一座非省會城市,究竟是如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觀格局中,躋身中國北方快遞的“心臟地帶”呢?
這個問題,正在被廊坊用實際行動作答。
上周末,廊坊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大會——2025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由政府主辦的商貿物流展會,廊洽會的分量不容置喙,它不僅是全國物流人“秀肌肉”的場子,更是一次超級招商局。
根據河北日報報道,這次廊洽會組織了30余場專業會議和招商對接活動,500多家海內外企業參展,8000多個采購商齊聚一堂,為全球商貿物流領域搭建了一個深度合作的專業化平臺。
可能有人會問,這么重要的會議,為什么要開在廊坊,而不在石家莊、不在保定?
原因很簡單,廊坊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優越了。
它地處北京和天津之間,妥妥的京津“親兒子”區位,主城區離天安門廣場約40公里,距天津港約100公里,大興機場就在隔壁,地鐵已經通到了燕郊。
所以當北京在“騰籠換鳥”,將非首都功能外遷的時候,廊坊正好接住了這只飛出來的“金鳳凰”。
而且,廊坊的承接不是頭腦一熱的承接,而是精準卡位在商貿物流和電子信息這兩個產業上,一個鋪路搭橋,另一個點火起飛,直接成了廊坊的“雙引擎”。
說到物流,很多人腦子里第一反應還是快遞小哥在電動車上狂奔,倉庫堆滿包裹的畫面。
但現在的物流,已經從拼人力,進入到拼算法、拼效率、拼“從源頭到終端”鏈條完整度的時代。
而廊坊,憑借著自己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建設世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這件事上,小有成果。
根據廊坊日報報道,中國郵政、京東、順豐、“三通一達”、極兔等8家快遞龍頭企業都在廊坊建立了區域總部。
順豐的智能分揀系統、京東的機器人倉庫,已經成為廊坊的城市基礎設施,甚至在燕郊、固安等地,無人快遞車已經常態化運行。
除此以外,廊坊還成功開行十一列國際班列,初步形成鐵路、跨國公路、境外鐵路、水路相結合的國際多式聯運模式,實現跨國電商四種業務模式全覆蓋,建成北方唯一跨境電商“三中心”。
根據最新數據,去年廊坊的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增加值達到948.8億元,占全市GDP的24.3%。
也就是說,廊坊每4塊錢的產值中就有一塊來自物流。
如果說物流產業是幫廊坊飛得更穩,那電子信息與算力產業,就在幫廊坊飛的更高。
對廊坊不了解的人可能以為廊坊就是河北的一個普通小城,但很少有人知道,廊坊是實打實的全國“綜合算力第一城”。
坐落在廊坊的潤澤國際信息港,是全國最大的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集群之一;
還有河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京津冀地區首個且唯一的人工智能專項算力基礎設施,一期就部署了100P的強勁算力——相當于50萬臺高性能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服務上百家企業。
未來大模型、語音識別、自動駕駛等重度依賴算力的技術服務,在云端運行時,它的CPU很可能就在廊坊轉個不停。
而且,廊坊已經不再局限于把數據運來運去,而是親自處理數據、跑模型,打造從研發、測試到生產、商業化的全鏈條閉環。
從華為中興到本地新智、維信諾,從云數據中心到人工智能算法公司,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生態鏈,已經初具規模。
城市的崛起,從來都不是靠喊口號。
需要資源,但更需要路徑;要有基礎設施,但更要有產業粘性。
這幾年,廊坊正在完成一次非常罕見的城市身份切換:從北京功能的“服務員”,變成北方智能物流+算力樞紐的價值創造者。
不是“給北京打下手”,而是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最前線,主動出擊。
河北省給出的定位也非常清晰:“把廊坊建設成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
從京津走廊到產業高地,廊坊這步棋,下得漂亮。
我們在過去十年,見證了無數“奇跡城市”的崛起,深圳從邊陲漁村變成創新之都,合肥從“誰都不理”變成“最會投資的城市”,成都、杭州、蘇州、一個個打出組合拳,進入第一梯隊。
現在的廊坊,正在用一場展會,一張藍圖,兩大引擎,把自己推向下一個風口。
它不再只是河北的廊坊,而是京津冀向世界展示的一張新名片。
作者:小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