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來了嗷。
——今天的編輯 譚孃
之前在逛街的時候被網友問起,“雙流有沒有可以磨一下午的地方?”
當然有,確切來說,在雙流機場以左的老雙流,處處都可磨陽光。
老雙流,近彭鎮新津,自然資源更盛,公園、河流密布,水土興而有靈。除開最忙的大件路,生活氣息更濃。
有專屬的黃色公交車,從東升一路顛過牧華路,可以到達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南門。
不提肥腸粉和兔頭這兩大金字招牌,老雙流好像很難有叫得上號的館子為外人所知。這里生活的人好像都自己在家做飯,更多因為工作學習和餐館有關聯,或是因為工作生活而開起了館子,是為真正的社區店。
在老雙流,從一條街頭到招呼到街尾,好像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餐館就平平淡淡的,變成了一個人的一部分,再與其他人的人生,交叉互聯。
在雙流平平地過一天,以此復制粘貼30年。
郭辣面
三強東路二段39號附1號(近東升一中)
開了十多年的郭辣面,如今店面看起來也像是想要乘一乘連鎖之風的感覺,標準化,整潔,還有自己專屬的注冊logo。
只看鋪面,很難信它開了這么久,再一看招牌,能把字打三間鋪面這么大,確是老館子的底氣。
即便已過午間飯點,店內外還是零散坐了幾個人,且來往不斷,店鋪煥新后只漲價1元,價格還是與時俱進中的相對實惠。
原來藏在深處的后廚現在搬到臺前,三間鋪面中的一間騰挪給它,明廚亮灶,櫥柜也收拾得干干凈凈,以此看,煮出的面也必定干干凈凈。
招牌的干、湯辣面各來一份,即使是能吃辣的人也馬不準第一次是否會被傷到,又點一小份番茄煎蛋面,也是簡單但考手藝的一類。
面更是分了三類,韭葉面、扁細面和圓細面,沒有特殊要求似乎一律默認第二種,幸好點單的口味都很適合,也不必為最愛的韭葉面而遺憾或傷心。
底料很干凈,不同口味之間有外行看不出的細微差別,只是面對偶爾到來的鏡頭,還是顯得生澀和不熟悉,我只好回位等候去了。
辣面的臊子是雙椒肉臊,肉埋在海椒堆里成配角,僅突出一紅一綠的不同。
干拌碗底留半碗湯,是我比較喜愛的搭配,如此來干拌完油順,不必被純辣裹挾感覺要胃穿孔,其次吃慢些也不憂慮面坨掉,反倒是湯汁愈發抱穩面條本身,入味,順吞,很是潤滑。
湯辣面油氣更足,加了更多紅湯,反倒是掩蓋了海椒臊子的特性,混為一談了。
一邊嘗試幾口就會為自己點了番茄煎蛋面的決定感到驕傲——鐵打的人也會被逐漸上頭的辣味降服,尤其是初見,更是掌握不好力度。
番茄煎蛋面很好,天然的番茄湯底,不帶科技和醬料的氣息,酸甜可口。提前煎好的蛋埋在碗底,用鮮滾的湯汁燙熱,雖不夠最新鮮,也還是整體得當。整體是雪中送炭的鮮美。
三代人傳統冒菜
彭鎮人民路一段60號(近藝體中學)
顧名思義,三代傳承的小店,還是三代女性傳承的小店。
原址在街對面,現在搬到新的位置,堂子更大更寬敞。
又是錯開飯點的一天,進門恰逢年輕的女兒和媽媽因經營起了爭執:新一輩想用現代化點單工具避免高峰期做錯客人的單,減少誤差,老一輩則更相信腦袋的靈光,以及真誠與微笑是誠信經營的必殺技。
在這條街上的幾十年,來往的熟客都成了半路親戚。
以冒菜聞名,是附近學校老師午間愛去的校外食堂,兩大保鮮柜的葷菜素菜,盡顯新鮮。
牛肉是必點的,也單拎出來獨自有價,其他則是各取喜愛,葷素分開,排隊下鍋。
料臺上佐料格外豐富,除了冒菜外,小吃也吸引人,春卷、抄手、涼面、黃涼粉,品類越做越豐富。
母女倆拌嘴完的結果是,僅剩母親一人張羅零散的點單。即使雜七雜八積累起來還是種類復雜,但很明顯這樣的復雜對仍是頂梁柱的母親來說,還顯輕松。
菜先后秩序上桌,冒菜做的有點辣了,需要配和米飯多吃兩碗。自己也拿少了,除開春卷,又冒險點了很想點的涼面和涼粉,結果都吃完了。
這家春卷與溫江、新都、川北的風格又不一樣,幾乎無沖,僅靠大量紅油與花生調味。米皮烙得蓬松透氣,紅油滲透進包裹的蘿卜絲里,如再添醋,則味道更佳。
同樣的紅油花生加在涼面里,也是與碳水的結合,就顯得厚重油膩一些,蔥粒辛辣難解,還是需配醋。
黃涼粉熱拌,竟也是辣味突出,不過好在焯水后堿味不重,也是下飯。
外擺勝過堂食,高峰期一定打堆堆,那時,家中的男性來打下手,一齊發力。
而街對面的老店,奶奶仍在經營,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傳承也需要慢慢過渡。
周蹄花
彭鎮交通路二段224號
交通路和大件路一樣,是對道路最直白的功能定義。
以前路上大車多,周蹄花的聞名,正是通過往來的一輛一輛大車,口口相傳。
后來彭鎮老街又火起來,店在街入口的位置,成了彭鎮必吃榜。
早上5點半到半夜3點的營業時間直接對標海底撈,幾乎無休,店里卻沒什么年輕人,都是老輩子在戰斗。
拉撐的營業時間倒不追求什么晚高峰,平攤下來,晚飯是一波,吃完夜酒來的是一波,其他時間零散也輕松,就像我們來的時候一樣,嬢嬢們可以坐在門前吹吹風。
菜單是簡單的,蹄花、三種湯,剩下都是拌菜,只用分量做區別。
以蹄花出名,卻也因蹄花敗。湯底寡淡,肉不夠軟爛,與曾經的粘稠、糊嘴、耙和,大相徑庭,不僅不能和成都的蹄花打,放在本地也讓人覺得差點意思。
倒是蘸碟還有幾分意思,干,香,略帶糊辣,成了蹄花的唯一解法。
拌菜反而很有味道,拌拐肉拌肥腸,上桌不需要再攉轉,紅油本身也不油膩,味精鹽巴都給得恰到好處,很是下飯。
你看,磨一天時間其實還蠻簡單的,要說還有什么,還可以去這里逛逛,雙流嘛,彭鎮嘛,常逛常新。
今日編輯 | 譚孃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夏夏下
@龍貓
@小魚
@F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