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譯文
歷山下的農夫總是喜歡侵占別人的田地,舜就到那里去耕種(試圖感化他們)。雷澤邊的漁夫總是喜歡爭奪豐饒的水域,舜就到那里去打漁(試圖感化他們)。東夷的工匠總是喜歡制作劣質的陶器,舜就到那里去制陶(試圖感化他們)。這種地打漁和制陶原本都不是舜的本職工作,但是舜卻仍然義無反顧地去做這些事,就是為了感化當地的百姓。
老百姓總是難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他們往往會被外表浮華的東西迷惑而放棄實在的東西。所以啊,粗劣的陶器就會出現,爭端也會出現。爭端出現以后,人在做本職工作的時候就會敷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事呢?這是人們不再真誠而充滿了欺詐,拋棄了質樸而選擇了虛偽,熱衷于追求枝節末葉且不止不休。
圣人面對這種情況的做法就是抑制虛偽的文飾,推崇質樸。那么天下的風氣就會慢慢地回歸正道。
詩經有云:“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p>
傳曰:“鸤鳩之所以能夠養育七個孩子,靠得就是專心。君子之所以能夠治理好萬物,靠得就是統一標準。統一標準就是天道,五種德行合而為一業師天道。所以啊,如果一個人能夠深刻且專注,那么就能得到任何君主的信任。而三心二意的人可能一位君主的信任都得不到,這里的區別就是真誠。所謂真誠就是專一,所謂專一就是質樸。君子就算是外表浮夸但是心卻質樸?!?/p>
02
原文
歷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澤之漁者善爭陂,而舜漁焉;東夷之陶器窳,而舜陶焉。
故耕漁與陶非舜之事,而舜為之,以救敗也。
民之性皆不勝其欲,去其實而歸之華,是以苦窳之器,爭斗之患起。爭斗之患起,則所以偷也。所以然者何也?由離誠就詐,棄樸而取偽也,追逐其末而無所休止。圣人抑其文而抗其質,則天下反矣。
詩云:“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五者不離,合而為一,謂之天心。在我能因自深結其意于一,故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是故誠不遠也。夫誠者一也,一者質也;君子雖有外文,必不離內質矣。”
03
窳(yu,三聲,羽):形容物件的質量粗劣。
尸鳩在桑:這句出自《詩經·曹風·鸤鳩》,意思就是下面的解釋。尸鳩就是鸤鳩。有的解釋說鸤鳩是布谷鳥,但是布谷鳥其實就是杜鵑,它們總是把卵產在別的鳥巢。也就是說,布谷鳥其實是不養自己的孩子的。
04
感覺這一篇有點散啊。
前面說的事舜為了感化當地老百姓,然后深入群眾。不是說這個方法不好,但是這個方法太慢了。我覺得想要讓當地老百姓向善,那就得于公胡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就是一方面要用道德感化,一方面要用律法來管理。一味的感化不能說完全沒用,但是也太過拖沓了。
至于后面說的專一摯誠,尤其是靠著專一摯誠去侍奉一百個君主簡直就是離譜。被賜死的忠臣還少么?他們難道是不夠專一摯誠么?
我常說,只有好心是辦不成事的。放在這里,就是只有專一摯誠是辦不成事的。除了專一摯誠還得有方式方法。就像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君子雖有外文,必不離內質矣?!本又灰WC了專一摯誠,用些手段也是可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