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華人在線布宜諾斯艾利斯6月21日訊 阿根廷豬肉進口量在2025年前5個月出現驚人增長,引發本土生產商的強烈擔憂。根據專業咨詢師胡安·烏切利(Juan Uccelli)的最新報告顯示,今年前5個月阿根廷進口豬肉達24,303噸,相比去年同期的3,939噸增長了522%,漲幅超過6倍。
這一進口數據已經遠超去年全年的19,351噸進口總量,占阿根廷豬肉總產量的7%。如此大幅的進口增長讓科爾多瓦省豬肉生產商協會表達了深度關切,該協會指出:"豬肉在阿根廷消費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來自巴西的競爭令人擔憂"。
據了解,阿根廷豬肉消費在過去20年中持續穩定增長,但面對巴西進口豬肉的沖擊,本土生產商面臨不平等競爭的困境。政府原本希望通過增加進口來抑制消費者價格上漲,但實際效果卻與預期相反。
烏切利的分析顯示,在這5個月期間,阿根廷市場上的豬肉零售價格上漲了25.2%,這一漲幅不僅超過了累計通脹率,也高于工資平均漲幅。與此同時,進口豬肉價格也上漲了19.8%,這引發了一個關鍵疑問:進口是否反而推高了價格,而非起到抑制作用?"這很難證實,但顯然沒有達到政府的預期效果,"烏切利表示。
令人困惑的是,本土豬肉價格漲幅相對溫和。半只豬的價格僅上漲3.7%,生產商收到的閹豬價格只增長了4.1%。然而,養殖戶的生產成本卻增長了12.7%,與通脹率保持一致,這意味著生產商的利潤率直接受到擠壓。
面對這種價格悖論,烏切利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價差被誰拿走了?"他將矛頭指向了產業鏈的最后環節——商業化銷售環節。一些人為豬肉漲價辯護,聲稱由于牛肉價格上漲和消費減少,不得不在豬肉上增加更多利潤。但烏切利認為這種利潤轉移完全不公平。
盡管面臨進口沖擊,阿根廷的豬肉屠宰量仍小幅增長1.5%,反映出國內供應有所增加。但大量進口豬肉涌入產生了雙重負面影響:既壓低了國內價格,又擠壓了本土生產空間。
這一現象在阿根廷面臨外匯短缺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突出。烏切利指出:"我們向海外輸送了超過7500萬美元,而與此同時卻在四處尋找外匯,甚至翻遍床墊底下"。這種矛盾的經濟現象反映了阿根廷在平衡進口政策與保護本土產業之間的復雜挑戰。
對于阿根廷華人社區而言,這一變化也值得關注。隨著豬肉消費在阿根廷市場的增長,華人餐飲業和食品貿易商可能面臨原材料成本波動的影響。同時,這也為有意進入阿根廷農業投資領域的華人投資者提供了重要的市場信息參考。
目前,阿根廷政府的進口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如何在控制通脹與保護本土生產商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仍有待進一步觀察。這一事件凸顯了在全球化貿易環境下,小國經濟政策制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消息來源:阿根廷TN電視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