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起南亞,戰鷹飛越高加索
2025年5月,全球防務界突然傳來一則重磅消息:巴基斯坦與阿塞拜疆正式簽署一項40架“梟龍”戰斗機的出口合同,總金額或超46億美元。這不僅是巴鐵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防務出口合同,更是“中國制造”的戰機首次大規模飛越高加索山脈,直達黑海邊緣。這背后,究竟是簡單的軍貿,還是國際格局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外網截圖
巴基斯坦能否做到這一切,繞不開一個人——“龍哥”。
沒錯,這位在全球軍工市場已然聲名鵲起的“JF-17雷電”,雖披著巴鐵的標,卻浸滿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智慧與心血。在外媒眼中,這不僅是巴基斯坦的戰機,更是中巴深度戰略合作的結晶。
二、梟龍:從“平替”到“主角”
梟龍
別小看這款外表看似平平的三代半戰機。JF-17(中方稱“梟龍”)雖不算頂尖,卻是目前全球性價比最高的戰機之一。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中距空戰與對地攻擊能力,操作維護成本低于同類美制或俄制戰機。對許多中等國家空軍而言,它既是“空中主力”,更是“預算之友”。
為何阿塞拜疆選它?原因很簡單:
- 自2016年納卡沖突以來,阿國軍力一直尋求升級;
- 俄制米格-29老舊不堪,美歐軍售掣肘明顯;
- “梟龍”既不貴又可靠,且在中東已有實戰經驗(緬甸、尼日利亞等)。
更重要的,是背后這張“保單”:有中國影子的武器,通常不會被西方斷供,也不會被投毒“遙控”。
三、“巴鐵出口”,為何外界卻說是“龍哥點頭”?
很多人說,這是巴基斯坦的出口合同,跟中國關系不大。但這恰恰是門外漢的理解。
我們不妨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梟龍的發動機、機體、航電、導彈——哪一項不是中國提供的?
梟龍配置
JF-17雖然由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PAC)制造,但其關鍵技術路徑如下:
構件
主要來源
雷達系統
中國第14研究所(“KLJ-7”)
發動機
俄制RD-93,中國提供改進型維護方案
導彈配套
霹靂-12中距彈、霹靂-5、CM-400AKG等
飛控系統
航空工業集團+成飛體系支持
也就是說,沒有中國默許,巴鐵不可能如此大規模對外出口中國知識產權主導的戰斗機。
所以外媒干脆一句話總結:“這筆交易,其實就是中國通過巴基斯坦完成一次低調但精準的全球軍火輸出。”
四、這波操作,誰最難受?
很多人沒意識到這筆軍售背后的“戰略對撞”含義。
- 俄羅斯尷尬了:阿塞拜疆原本就是買蘇制戰機的老客戶。如今突然轉向中巴系,是否意味著莫斯科在外高加索的影響力下滑?
- 印度警惕了:印媒已經炸鍋:“如果梟龍有一天出現在克什米爾西線,我們用什么對抗?”目前印度國產“光輝”戰機還在交付煎熬中,三哥得知老對手做起了軍火生意,心理能不復雜?
- 土耳其暗笑了:阿塞拜疆是其“突厥兄弟”,土方雖未公開,但外界普遍認為這筆軍售有“土中背后促成”的成分——美國不賣,俄羅斯嫌貴,中國來填空。
五、梟龍出山,不只是買賣
梟龍掛彈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戰機交易,更是一次新型國家軍力投射的模板實驗。
中國不直接出面,而通過巴基斯坦“代理人”方式,把戰機賣向第三國,同時打破了傳統“美俄兩極軍售”的壟斷,這種模式,在未來可能會出現在更多中東、非洲、甚至拉美國家。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外媒用了個字眼叫“地緣武器輸出平臺”。
梟龍出口阿塞拜疆,不僅意味著一種戰斗機進入高加索,更是中國軍工“走出去”戰略的又一進階形態——有面子,有里子,還不落話柄。
六、寫在最后:中國軍工的“第二戰線”
有人說,中國不直接賣戰斗機,是為了“低調”,其實是戰略選擇。
與西方“高舉高打”不同,中國更愿意通過盟友、合作方進行軍售輸出,既不激怒對手,也可逐步拓展影響范圍。
未來,是否會有更多“代理出口”?
是否有更多“中巴合體制造”?是否還有“中土+中伊+中非”三線出口?
這些,才是這筆軍售真正的后續看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