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陌生人,你好,我叫栩栩。
一個曾一直無法掙脫“肥胖”的沉重鎖鏈的女孩。
因為長胖,我失去了追逐舞蹈夢想的機會;
因為胖,我與兩情相悅的美好始終無緣;
因為胖,我被貼上“肥婆”標簽,不時被羞辱。
直到因戀愛反復受挫走進咨詢室,我才陰差陽錯地“看見”:
發胖,是身體在替我們說:“我太累了,我需要被好好照顧。”
今天,我想分享出自己的故事,給同樣也在和減肥、和食欲做斗爭的你,一些啟發和希望。
因這一身脂肪,我連被愛都沒資格
小學時候,我非常喜歡跳舞,還去參賽并拿到了市級的獎項。
卻不曾想,長胖這個“意外”卻直接砸碎了我跳舞的夢想。
發胖帶來的“情感荒漠”,更是讓我絕望。
在青春期,這個最容易暗生情愫的時期,我也因“胖”得不到愛神眷顧。
甚至是,如果我喜歡上哪個男生,還會連累他被嘲笑,因為——他被肥婆看上了。
這種情況,直到我工作了都沒有任何好轉。
每一次鼓足勇氣去靠近,我得到的幾乎都是對方閃爍的、嫌棄的目光,以及或直接或委婉拒絕。
在這漫長的時光里,我不是沒嘗試過減肥,也曾靠節食瘦過20斤。
可是,很快又反彈到140斤。
這讓我更加挫敗,也時常陷入反復的內疚、自我否定和厭惡中。
終于,在又一次被拒絕,情緒崩潰后的早晨,我通過線上平臺預約了心理咨詢。
當時,我只是想知道怎么才能讓自己被愛,才能戀愛成功,從來沒有想過心理咨詢還能幫我減肥。
最初幾次的咨詢,我像個委屈的孩子,泣不成聲地傾倒著這些年的委屈、憤怒和自卑。
直到某次,我習慣性地用 “都怪我太胖” 來歸因自己各方面的失敗時。
咨詢師突然問道: “你剛剛說,項目出問題那晚,你自己吃了一整桶炸雞?”
我怔住了,然后點點頭。
她再問: “那在吃炸雞前,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努力回憶起那晚:被領導當眾責罵的羞愧,項目可能中斷的恐懼,被老油條甩鍋的憤怒……
我將這些情緒一一告知咨詢師,聽完之后,她說:
“你之前說,為了減肥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好的結果。我想跟你探討一個可能被你忽略的視角——心理學上來說,我們的身體往往是我們情緒狀態的映照。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感到焦慮、恐懼等情緒時,會無意識地用食物去‘填塞’那些空虛和不適。這是身體在用它的方式保護你,想借此幫你緩解那些難以承受的情緒痛苦。
所以,這不是靠意志力就能解決的問題。”
我至今難以形容當時聽到這些話的震撼。
原來,我無比憎恨的這身脂肪,竟然是情緒無聲的吶喊。
這個視角的轉換,讓我第一次放下了對自己的批判,也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一絲復雜的、帶著心疼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厭惡。
原來,肥胖不是我的錯,不是我好吃懶做,不是我意志不堅定。
而是,我不夠關懷我自己。
從那天起,我開始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看待減肥。
“暴食”背后,是未被識別的情緒
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后,我發現減肥其實是一件很科學且系統化的事:
我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緒、飲食、運動、睡眠等,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
所以,咨詢師引導我去做一件看似簡單,實則不算容易的事:學習關懷自己。
比如,在她的建議下,我開始嘗試觀察自己的飲食。
然后,我驚訝地發現,其實自己的食量非常小。
雖然我以前就已經吃得很少了,但當我開始觀察自己才注意到,其實只吃到平日量的一半我就已經飽了。
但之前的我,一直被焦慮裹挾,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太久,以至于并未察覺到自己飽了,還會繼續吃下去,結果給身體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負荷。
此外,我還開始記錄“情緒日記”。
每當想吃東西(尤其是非饑餓時),先停下來,記錄下此刻的身體感覺和情緒是什么。
比如,有一天加班到深夜,我突然又非常想吃炸雞,忍著沖動,在本子上寫下:
“十一點半還在加班,感覺身體有點緊繃,明天就要匯報了,很焦慮,想吃炸雞。”
寫完后,我驚訝地發現,對吃的強烈渴望退去了些。
原來,很多時候想吃東西的沖動背后,是未被識別的焦慮或空虛。
當我看見并命名那份情緒,它就會失去一部分誘惑、掌控我的魔力。
還有一招,是找到替代性的自我安撫方式。
在咨詢師的鼓勵下,我找到除了吃之外的,能讓我真正放松和愉悅的事:泡個熱水澡、聽喜歡的音樂和安靜地發會兒呆。
在這樣的調整和嘗試下,我真的開始一點點變瘦。
可變瘦后,我又開始焦慮:
一個是擔心自己哪一天又會“破戒”,就總想去壓抑自己的食欲。
咨詢師開解道: “食物不是你的敵人,它是給你帶來快樂和營養的。你不需要刻意地壓抑、傷害自己。因為,你已經能分辨是身體餓了,還是心餓了。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選擇營養均衡的食物,安靜地享受;如果是后者,你可以先嘗試其他安撫方式,不是嗎?”
另一個,則是焦慮自己沒有“動起來”,運動量不足。
咨詢師的寬慰同樣抱持: “其實不是只有大汗淋漓才叫運動,簡單從工位上坐起來走兩步也是運動,在等電梯的過程中輕輕的墊腳收腹也是運動……
我們追求的,是盡可能增加運動的次數和量,而不是非要把自己逼得很辛苦。”
咨詢結束時,我的腰圍和體重都已經減下來不少,整個人狀態好了不少。
但比起這個,我更驚喜的收獲是:我學會了關懷自己的身體。
我開始在意自己每天有沒有喝水喝夠;開始研究,怎么才能讓自己睡得更好;我也開始享受,做運動時身體的舒展。
我逐漸相信:肥胖不是原罪,它只是一種生活狀態。
改變這種狀態的方式,不在嚴苛的節食或殘酷的自我對抗里,而是藏在我們對自己情緒的溫柔傾聽中。
開始愛自己后,一切都變好了
當我開始關懷自己,愛自己,其他領域也發生了驚喜的改變:
首先是職場。
當我學會拒絕多余食物給我帶來的負擔后,我在工作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邊界。
我學會拒絕公司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更多的把精力放在身體和個人成長上,給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間和時間。
之前,我因為工作忽略了自己太多:常常久坐,任憑各種雜事消耗我的精力,讓我動不起來。
現在,我學會了留給自己時間去喝水、休息;學會了拒絕本不該由我分擔的工作,不給自己加負擔。
當我專注自己時,我不再害怕別人的否定評價。
因為我知道自己真正追逐的是什么——是自己的身體好,精神健康,而不是別人說的“你很好”。
而親密關系方面,變化更是微妙而深刻 。
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帶著一種 “我不夠好,需要被認可” 的畏縮感去建立關系。
我知道,我沒什么不好,美本來就是多樣的。
所以,在我還沒完全瘦下來時,我也勇敢出擊,去追求我在聚會上一見鐘情的男生。
在一起后,我曾詢問過男友是否介意我的身材,他是這樣回答的:
“實話是有點介意,但我絕對不會因為這個離開你。因為你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質,這種吸引,遠超漂亮的外表。如果你想,我也愿意陪你一起慢慢瘦下來。”
我第一次在親密關系中,確認自己是有魅力的,無關胖瘦。
在這段關系里,我是平等的、舒適的、安心的。
這份改變,源自我內心對自己的接納度提升了。
當我不再試圖用“白幼瘦”證明自己,反而擁有了更真實的親密連接。
此時此刻,我的咨詢已經結束了大半年有余,體重未出現反復。
回顧走來的這段路,我最大的感悟是:還好我求助了心理咨詢。
它不是魔法,沒有讓我一夜之間變成另一個人。
它更像是在我迷失的地方點亮了一盞燈,教我辨認方向,給我工具去開辟出自己的路。
比如,咨詢師沒有教我怎么減肥,而是引導我看到“胖”背后那個受傷、疲憊、渴望被愛的小女孩。
她引導我去理解身體的智慧,去學習如何真正地關懷和滋養自己——無論是情緒上還是行為上。
當我開始填補內心的空洞,外在的改變便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
如果你也一直焦慮自己的身材,如果你也曾被體重、被標簽、被挫敗壓得喘不過氣,請記得:
你并不孤單,你也不需要一直這樣辛苦下去。
也許,你可以試試像我一樣,求助心理咨詢——這是我為自己的人生,按下的最重要的重啟鍵。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咨詢師,可以看看這位經驗豐富、專業扎實的咨詢師——李雪
李雪老師是國家二級咨詢師、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師、情緒管理師,從業超1 5年, 積累個案時長5700+小時。
李老師在個人成長、情緒管理、抑郁焦慮等議題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她會以沙盤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等療法,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靈活制定咨詢方案。
為鼓勵求助意愿,李老師特地開通了3個半價咨詢名額,原價700元/次的咨詢,現僅需350元。
↓給自己一次發生改變的機會↓
如果,你也在身體與心靈的迷宮中感到疲憊不堪,想要尋求改變,把自己拉出困境,又想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 「半價咨詢」 ,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作者:來訪者栩栩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