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歲的張師傅是位出租車司機,近半年來常被半夜小腿抽筋驚醒,起初以為是開車久坐勞累,隨手補了鈣片也沒好轉。抽筋越來越頻繁,有時開車等紅燈時都會突然小腿劇痛,得下車揉半天才能緩解,甚至出現走路時左腿發麻、使不上勁,休息幾分鐘又能好轉 —— 他以為是 “老寒腿”,直到某天凌晨抽筋疼得無法站立,小腿皮膚還變得蒼白發涼,才被家人緊急送醫。
急診醫生檢查發現,張師傅下肢動脈搏動微弱,進一步血管超聲顯示:左側股動脈因嚴重粥樣硬化狹窄達 70%,診斷為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您這抽筋不是缺鈣,是血管堵了!” 醫生解釋,動脈硬化讓下肢肌肉缺血缺氧,代謝廢物堆積才引發痙攣,而 “行走痛、休息緩解” 的典型癥狀,正是血管堵塞的 “間歇性跛行”。
為什么會半夜抽筋?
1.電解質失衡
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降低,肌肉會異常興奮而抽搐;鎂缺乏則會導致神經肌肉接頭處過度興奮,常見于長期飲食不均衡、老年人或孕期女性。研究顯示,絕經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鈣流失加快,夜間抽筋發生率比男性高 3 倍。
2.下肢血液循環不暢
久坐、久站或睡姿壓迫(如長時間蜷縮雙腿)會導致小腿肌肉血流受阻,乳酸堆積。夜間肌肉放松時,缺氧和代謝產物刺激就可能引發抽筋,常見于肥胖者、靜脈曲張患者或孕期子宮壓迫血管的女性。
3.肌肉疲勞與過度使用
白天高強度運動(如長跑、爬山)或重復性動作(如久走)會使肌肉纖維輕微損傷,夜間修復時易出現痙攣。建筑工人、運動員等人群半夜抽筋概率更高,因肌肉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
4.寒冷刺激
腿部受涼時,肌肉會通過收縮來產熱,若寒冷持續,肌肉可能因過度收縮而痙攣。冬季睡眠時被子過薄、空調溫度過低,或用涼水沖腳后,都可能誘發半夜抽筋。
經常抽筋可能是哪些病的求救信號?
如果小腿頻繁抽筋,除了孕期、老年期缺鈣等常見因素,還可能是這些疾病發出的 “預警信號”,需提高警惕:
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當下肢動脈因粥樣硬化或血栓出現狹窄、閉塞時,血流無法正常供應下肢肌肉,會導致下肢發涼、麻木,并出現 “間歇性跛行”(行走時疼痛,休息后緩解)。這種缺血狀態會刺激肌肉異常收縮,引發抽筋。尤其是“三高” 人群,血管更易發生粥樣硬化,需格外注意。
2.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會壓迫支配下肢的神經根,導致神經根缺血、水腫,進而使小腿肌肉的神經控制功能紊亂。這類患者除了小腿抽筋,常伴隨下肢無力、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且抽筋多在久坐、久站后加重。
3. 腎功能受損
腎臟是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的重要器官。當腎功能不全時,腎臟對鈣、磷等電解質的代謝調節功能下降,可能導致血鈣水平降低(如慢性腎病晚期),而血鈣不足會直接影響肌肉的正常收縮功能,引發反復抽筋。
4. 甲狀旁腺疾病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會導致甲狀旁腺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引起血鈣水平持續低下。鈣是肌肉收縮的關鍵調節因子,血鈣缺乏會使肌肉興奮性異常增高,出現頻繁抽筋。
5.其他需警惕的神經系統或肌肉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高熱驚厥、癲癇發作、帕金森病等,可能因神經異常放電引發肌肉痙攣;
肌肉疾病:神經性肌強直、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等,會因肌肉本身的電生理異常導致持續性收縮或抽筋。
如何改善腿抽筋
1.立即緩解方法
當抽筋發作時,立即用手扳起腳趾向身體方向牽拉,同時伸直膝關節,保持 10-15 秒后放松,重復 2-3 次;也可用溫熱毛巾或暖水袋敷在抽筋部位,促進肌肉血液循環,緩解痙攣。切勿用力揉搓抽筋肌肉,以免加重損傷。
2.日常預防措施
建議每日保證300ml牛奶的攝入,多吃香蕉、深色蔬菜。
避免久坐久站,每隔 1 小時活動下肢;睡前用 40℃左右溫水泡腳 10 分鐘,加速下肢血流;睡眠時避免腿部受涼,可穿寬松長褲或使用護膝,尤其冬季需注意腳部保暖。
運動前充分熱身,結束后按摩小腿肌肉,避免肌肉疲勞堆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