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著各種視頻,視野之下皆是信息,仿佛知識滿天飛,智慧呢?純粹之心呢?好像什么都有,著實什么都抓不住。
天天刷信息,卻極度渴望知識,時時看觀點,卻十分崇尚智慧,而知識源于心靜,智慧源于發現,唯有純粹才能心靜,唯有心靜才能生發智慧。
攝像、攝影對王賢德而言,極其純粹,因為他沉浸于清凈之心。
“初中時,同學抽獎得了一個珠江S135相機,我卻喧賓奪主,愛不釋手。后來,在18歲那年,母親看我入迷,心疼我,向親戚朋友借了2000多塊錢,為我買了一個鏡頭,至今難忘。很多年以來,大大小小的攝影、攝像器材,我都用過。除了天天玩攝影、攝像,我還常年訂閱各種雜志,《人像攝影》《大眾攝影》《攝影世界》……,從中我得到了啟蒙。“王賢德說。
王賢德愛攝像、攝影幾十年了,風景類、紀實類、生態類,他涉獵廣泛,題材眾多,尤以紀實類題材,他用情最濃,用心最專,也最為感人。其紀實類題材,《慶豐收》、《煙火氣》《安丘新地標》《胡楊》《沙漠》《晚霞》等等作品,或人文、或觀念、或意象,他取材不拘一格、不形一品、不定一尊,而各臻其妙、各呈風采,帶著溫度,冒著熱火氣。
王賢德攝影作品《碾歲》
攝像、攝影是一個奇妙的事情,一幅幅作品為攝影家提供一個觀察而無法達到的深度,一幅幅作品也為觀眾提供一個因欣賞而神游遐想的廣度。
前些日子,借助工作之便,筆者把王賢德的攝像作品,以及給他做的紀錄片,通過新媒體發表出來,沒想到,一下子,網評熱火朝天,紛紛表達對他攝像之美的贊嘆,筆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一起神聊、神游之時,又重新梳理了王賢德的藝術人生,以及他那眾多的攝像、攝影作品,陶醉其中,不由感慨:“那是對眼中美好的挽留、對缺憾現實的修補、對轉瞬即逝的心境一種永恒記憶,承載著他的精神面貌、他的心性情感,以及他的“覽物所得”和“所寵所養”,而觀者則觀之入心,品之入意,溫潤著心靈,陶冶著性情。”
王賢德不善于言談,他從不夸夸其談地表達,他質樸甚至偶爾表現于木納,然而,攝像、攝影卻是他深入生活,參與世界的舟楫,他借助攝像、攝影作品進入一個遼闊的世界,在那里,他安頓靈魂,放飛思緒,讓情感往來于天地之間。《翱翔太空》《冬日》《多彩山村》《歸途》《二孩時代》《舞者》《向幸福出發》《幸福時刻》……,一幅幅作品仿佛是一個個磁場,深深地吸引著他,而“看他的作品,仿佛喚醒了迷失于信息爆炸的時代中的慧根”。一個觀者這樣留言。
出于對攝像、攝影的愛好,王賢德淡泊于繁華,輕視名利,在物質享受方面,他總是心超物外,從不奢求什么,而隨著王賢德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作品也越來越有影響力,借用、搬運他的作品,也就常見不鮮,他的很多作品被新聞媒體、文化機構、文旅部門借用,他則認為:“能為文化做一點點貢獻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他的很多作品被廣大網友搬運,他則認為“我的也是大家的,只要不傷害大眾,搬運也是文化的傳播方式”。他也有很多作品被一些投機商家盜取用于商業形象,他則認為:“商家能因我的攝影帶來利益、賺到錢,也算是一種幫助,賺錢不易”……。諸如此類,王賢德從沒有強調:“每一幅作品都是我的血汗”,盡管有時為了一個角度,他彎腰曲背,屏息凝氣,拍攝無數張,才成一張經典;他也從沒強調:“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幾十年智慧的結晶”,盡管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全部都投放于此,屬于獨家版權,應該享有文化財產屬性。
王賢德攝影作品《橋影披霞》
當然,隨著王賢德不斷獲得國家級、省級重要攝像、攝影大獎,政府領導、黨政機關、文化單位都希望在重要的場合中,邀請王賢德前往拍攝,也有很多個人慶典活動紛紛邀請王賢德前往,只要不影響工作,不與工作沖突,王賢德都欣然接受邀請,至于費用,他從不計較,即便與他同級別,甚者比他級別低的攝影師都身價甚高,王賢德也從不為出場費的多少而勞神,每每出場,他都忙前忙后,細致精微,拍攝出一幅幅杰作,邀請者滿意,自己也高興。
這是一份技術,沒有高超的技術,不可能在各種現場捕捉到稍縱即逝的瞬間,這也是一份心態,沒有純粹之心,而處處瞻顧得失,也絕不可能發現純粹之美,更不可能讓他人滿意,讓自己心安,這更是一份格物致知的求知之心,一份人與生活、物我交融的肌膚之親。
美需要發現的眼光,而美的眼光則源于美的心靈。正是因為那份技術和那份純粹,不善言辭的王賢德卻在攝像、攝影中爆發了能量,《二孩時代》《收獲季節》《喜進九州》《幸福時刻》等紀實的攝影作品,所有素材皆源于生活和真實,記錄著真實的生活、反映著情感的真切、濃縮著時代的印記。同時,王賢德以微妙而不夸張,唯美而不虛構,質樸而不粉飾的手法,入了大眾之心,激發起審美情感,給觀者一種觸手可及的視覺沖擊力,仿佛猛然喚醒潛意識里或真誠、或溫馨、或祥和的本能。
而《安丘風光》《翱翔太空》《冬日》《多彩山村》《歸途》《征途》等等風景類攝影作品,王賢德則以細膩入微的手法表現一處處時光折疊之美、表現一幅幅自然四時之變。“山有千姿百態,景有氣象萬千“,自然萬物,形態各異,王賢德在一景之別,一念之間體現出迥然不同的意象形態。他觀察天、地、日、月、云、煙、風、雨,卻不僅僅停留于表面的浮光掠影。他注重“山有山勢,景有景別”的視覺表達,則妙悟自然,應會感神,而搜妙創真。他拍攝自然,尊重萬物,而帶有主觀情緒和主觀色彩。他通過汲取眾家之長,結合自己幾十年攝影經驗,并打破前人之矩,以自己之法,如微距、變焦、留白、虛實等手法,在各種鏡頭語言中,表達對天地萬物、自然風情的熱愛,以此孕育出一幅幅唯美作品。可觀、可游,觀之有味、游之盡情。
清華大學教授劉巨德最近火遍全網的一句話:“美是視覺的覺醒,而審美則是心靈的救贖”。王賢德的攝影之理正遵循此道,他以美的視覺喚醒自己對美的表達,他也以美的藝術喚醒觀者對美的理解。“拍攝一幅好的作品必須要有敏銳的發現,發現瞬間之美,但卻不能僅僅依靠觀察,還要用心體驗、用靈魂感受”。王賢德如是表述。是的,他有著高超的技法、有著敏銳的發現,他更有著心靈的體驗、靈魂的駐守,所以不管是紀實類、風景類題材,還是人文類、非遺類題材,他的美由“個人之美”關照著自己的內心,也由“個人之美”實現了“美美互通,美美與共”的情感共鳴,所以,他出圈了,他火了。
王賢德攝影作品《荷間遺韻》
生活是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心態,而藝術也是一面鏡子,有什么樣心態就有什么樣的藝術。生活在浮躁喧嘩之中,“一份純粹”就是“一份心靈“的守護,觀眾看到王賢德的攝像、攝影之美時,更應該喚醒內心的純粹,以一份純粹之心清醒對待生活、對待情感、對待所從之事,唯其如此,才能心有所適,事有所成。
觀王賢德的攝影,有感而發,記以此文。
(文/蔡佳霖)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