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廢棄的巴黎老火車站,如今容納著上千家創業公司,微軟、Facebook、LV等巨頭在此設立孵化項目,來自貧困社區的青年創業者與難民在此免費辦公——這里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重生,更是一場關于創新生態的實驗。
2017年6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為Station F揭幕,這座由1920年代貨運火車站改造而成的建筑,以34000平方米的體量成為全球最大的創業孵化器。投資人澤維爾·尼爾(Xavier Niel)斥資2.5億歐元,在保留原有工業結構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可容納1000家初創企業、3000個工位的創新生態系統。
與傳統孵化器不同,Station F構建了一個多元主體共生的生態:科技巨頭、時尚品牌、公益組織、高校與不同背景的創業者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創新“反應堆”。
在短短三年內,Station F不僅孵化出被SAP收購的recast.ai等成功企業,更帶動巴黎13區從“病態郊區”蛻變為年輕創業者聚集的高端社區,區域房地產價值飆升。其生態聚合體模式正被韓國春川市等全球多地復制,成為新時代孵化器發展的標桿案例。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Celette
生態系統構建:物理空間與社區設計的創新
Station F的成功首先源于其空間設計的革命性創新。建筑事務所Wilmotte & Associates在改造這座歷史悠久的火車站時,巧妙地將原有工業元素轉化為現代創業所需的功能結構:預應力水泥骨架支撐起三層辦公區,廢棄集裝箱被改造成獨立會議室,兩條舊軌道則成為通往地下制造工坊的通道。整個空間被劃分為三個功能明確卻又相互滲透的區域:
SHARE ZONE(共享區):360人圓形會場、咖啡廳、郵局及公共服務窗口,成為創業社群交流碰撞的核心場所;
CREATE ZONE(創意區):21個專業領域區塊,容納1000家初創團隊,每個區塊按技術領域與成長階段精細劃分;
CHILL ZONE(休閑區):24小時開放的Mama F餐廳配備4個專業廚房,可同時容納1000人就餐,成為非正式社交的絕佳場景。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空間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流動性的創造。建筑師刻意設計了兩條寬達10米的公共走廊貫穿整個建筑,使不同區域的創業者必須穿越其他功能區,極大增加了跨領域交流的概率。同時,工業美學的保留——裸露的水泥結構、集裝箱會議室、軌道元素——營造出獨特的創意氛圍,成為激發創新的“隱形催化劑”。
平臺化運營機制:多元主體的協同模式
Station F顛覆了傳統孵化器“自主運營”的重資產模式,創新性地采用平臺化機制,構建了“自營+合作”的雙軌生態:
基礎服務層:普惠性支持
由Station F團隊直接運營,提供每月195歐元的低成本工位(僅為巴黎市價一半)、高速網絡、打印設備等基礎設施,以及法律咨詢、融資對接等基礎服務。其“創業者項目”(Founders Program)不設畢業期限,允許團隊根據發展節奏靈活使用空間,最多容納15人團隊。
專業加速層:巨頭深度參與
Station F將三分之二空間交由32家合作機構運營,每個合作伙伴自主設計孵化項目、篩選團隊并提供垂直領域資源。這種模式既降低了Station F的運營壓力,又引入了多元化的專業能力:
-Facebook Startup Garage:專注大數據創業公司,每期篩選10-15家團隊進行6個月加速;
-LVMH La Maison des Startups:為時尚科技公司提供免費空間+專家指導,半數團隊來自LVMH創新大賽優勝者;
-微軟AI工廠:與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NRIA)合作,培育人工智能項目。
合作機構需支付場地費用并承諾定期舉辦開放活動,確保知識外溢至整個生態系統。這種設計使Station F成為“孵化器的孵化器”,年運營成本控制在800萬歐元左右,主要收入來源為工位租金與企業合作費。
產業資源的深度整合
Station F最顯著的突破在于成功吸引了非科技巨頭的深度參與,特別是奢侈品與時尚集團的加入,形成了獨特的產業融合生態。這一現象背后是傳統行業面對數字化沖擊的轉型焦慮與戰略調整:
-LVMH:構建了包括創新大賽(Innovation Award)、加速器計劃(La Maison des Startups)、風險投資基金(LVMH Luxury Ventures)和內部創業計劃(DARE)的四維孵化體系。其加速器入駐Station F后,直接對接參賽的500余家初創企業,將Heuritech等優勝者納入合作網絡,解決“收購頂級奢侈品牌越來越難”的戰略困境;
-歐萊雅:2016年投資倫敦Founders Factory孵化器,聚焦VR/AR與社交電商,每年聯合孵化5個瞄準千禧消費者的快周期項目;
-阿迪達斯:2019年帶領13家初創團隊入駐,重點孵化運動科技與個性化制造。
這種“產業龍頭+初創企業”的共生模式創造了雙贏:大企業獲得創新觸角與轉型動能,初創公司則快速獲取行業資源與市場驗證渠道。正如LVMH創新總監所言:“在Station F,一個工業設計團隊可能從隔壁的AI公司獲得算法支持,而電商初創公司可以隨時咨詢網絡安全專家”。這種跨領域協同效應,正是生態聚合體的核心價值。
社會包容性:創業機會的民主化實驗
Station F在商業成功之外,更致力于解決創業機會不平等的社會問題。其“斗士項目”(Fighters Program)專門面向弱勢群體提供免費孵化支持,體現了獨特的社會創新理念:
-目標群體:貧困社區青年、移民、難民以及有犯罪記錄但具備創業潛力者;
-支持方式:獲勝團隊可獲得12個月免費辦公空間、導師輔導及資源使用權;
-代表案例:曾因偷車入獄的Tally Fofana創立的DigiTal公司,將其對安全漏洞的知識轉化為汽車防盜軟件,成功獲得法國重量級投資者青睞。
該項目超越了傳統的慈善邏輯,將社會多樣性轉化為創新動力。Station F總監Roxane Varza強調:“我們需要確保創新具有真正意義,唯一方法是讓不同背景的人參與其中。60%的法國青年有創業意愿,但機會分布極不均衡”。這種包容性使Station F吸引了阿根廷總統、挪威總理等政界人士的考察,成為其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組成。
創業生活融合社區
Station F的創新生態延伸至工作場所之外,通過構建“居住-工作-社交”一體化社區,解決初創者的現實痛點:
-Startup公寓計劃:在距Station F步行10分鐘處建設可容納600人的公寓樓,2018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公寓設計融入健身房、共享廚房等社交空間,促進居住者間的非正式協作;
-Mama F餐廳:由知名健康餐飲品牌Big Mama Group運營,4個廚房全天候服務,成為跨團隊交流的“非正式會議室”;
-創意生活設施:內部設置棋盤游戲區、數百萬美元的藝術裝置及淋浴房,模糊工作與生活界限,激發創意產生。
這種設計源于對創業者行為模式的深刻洞察:創新往往發生在非正式交流場景。正如Varza所言:“如何讓所有團隊建立聯系,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
成效驗證:從破舊貨站到全球創新地標
Station F的運營成效在短期內已顯現:
-企業成長:聊天機器人公司recast.ai被SAP收購;數百家初創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
-區域復興:曾被稱為“病態郊區”的巴黎13區房地產價值飆升,轉型為年輕創新者聚集地;
-國際影響:韓國春川市正以Station F為藍本打造“Station C”,整合翰林大學、市政府及企業資源構建創業生態系統。
2020年,盡管面臨全球疫情挑戰,Station F仍保持90%的入駐率,并孵化出Hugging Face(AI開源庫)、Mistral AI等新銳企業,創造超過5萬個就業崗位。其成功印證了生態聚合模式的有效性:通過物理空間重構、平臺化運營、產業資源整合與社會包容性設計,激發創新“化學反應”。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 @Artvill
對中國孵化器的啟示
Station F的生態聚合體模式為中國孵化器升級提供了多維度參考:
一是推動市場化運作機制——
中國孵化器普遍存在“房租依賴癥”與政府補貼導向問題。Station F的經驗表明:孵化器應通過專業服務、股權投資、項目育成等多元化收益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北京市政協委員汪禮俊在2025年提案中明確指出:“鼓勵孵化器降低房租依賴,通過提供專業服務、開展投資等方式實現市場化運營”。建議中國孵化器:
-建立孵化基金組合:整合創業投資、擔保基金、創新基金等多渠道資金;
-探索股權置換服務:以孵化服務換取初創企業少量股權,實現長期收益共享;
-發展高附加值服務:如知識產權管理、跨境市場拓展等專業服務包。
二是構建產業垂直孵化鏈——
Station F吸引LVMH、歐萊雅等非科技巨頭的經驗值得借鑒。中國孵化器應主動對接產業龍頭,設計垂直領域加速計劃:
-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優勢領域,聯合阿里、寧德時代等企業設立定向孵化計劃;
- 復制LVMH“創新大賽+加速器+投資基金”模式,構建全鏈條產業創新管道;
- 發展“場景孵化”:為初創企業開放城市管理、制造業升級等真實應用場景。
三是創新空間改造與社區運營——
中國城市大量工業遺跡與閑置物業可借鑒Station F的改造理念:
-保留工業遺產特征:利用老廠房、倉庫的挑高與開闊空間,營造創意氛圍;
-設計促進交流的動線:通過共享走廊、中央樓梯等增加偶遇機會;
-配套創業生活設施:在孵化器周邊建設青年公寓、共享廚房等生活空間。
北京首鋼園、上海楊浦濱江等工業遺址改造項目已初步實踐這一理念,但需進一步強化社區運營能力。
四是強化社會包容性功能——
中國孵化器可建立本土化“斗士計劃”,將社會創新納入孵化體系:
-設立鄉村振興創業專區:為返鄉青年提供低成本工位與農產品電商輔導;
-開發弱勢群體賦能項目:聯合公益組織孵化殘疾人數字化就業、銀發經濟等項目;
-推行多元導師制度:邀請不同背景的成功創業者擔任導師,擴大榜樣覆蓋面。
五是完善法治保障體系——
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和新《公司法》實施,為孵化器法治建設奠定基礎。建議:
-地方政府制定孵化器專項規范:明確社會資本參與規則與權益保障;
-建立公益法律服務機制:參考海淀區“聚星計劃”,組建律師團為初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支持;
-強化知識產權服務:支持孵化器自建知識產權導航基地與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
Station F的啟示不止于孵化器本身:其平臺化模式使一棟老火車站成為連接科技巨頭與難民創業者、奢侈品集團與大學生創客的“創新熔爐”。當LVMH的專家在集裝箱改造的會議室里指導移民創業者設計可持續時尚應用,當Facebook工程師與參加“斗士項目”的貧困青年在24小時餐廳碰撞AI倫理思考,Station F已然超越了物理空間的意義,成為重構創新公平性的社會實驗場。
中國孵化器正處于從“空間提供商”向“生態構建者”轉型的關鍵階段。借鑒Station F的生態聚合體思維,需要將產業資源、空間設計、社會價值、政策支持編織成有機網絡。如北京市政協委員汪禮俊所呼吁:推動孵化器向“硬科技孵化、場景孵化、云孵化”等新模式演進,同時通過“科技創新飛地”搭建全球資源橋梁。當中國的老廠房里生長出融合芯片設計、非遺活化、農業科技的混合生態,孵化器才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