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件事情,無論什么,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惫@f。
在延慶,有一位名叫郭海利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故事就像一部關于夢想、堅持與傳承的傳奇。少時,因患小兒麻痹導致殘疾,在與命運的抗爭中,郭海利不屈不撓、迎難而上,向世人展示了民間手工藝品的美妙和絢麗。人生的大半時光,他都投身于蒙鑲技藝的世界,從一個青澀少年成長為一位手藝精湛的大師,而他的身份不僅是一位手工藝人,更是一位帶領殘疾人朋友走向嶄新人生的引路人。
初遇蒙鑲技藝,是在父親的“撮合”下,17歲那年,郭海利父親帶他認識了蒙鑲技藝的啟蒙老師,這位老師是他父親的一位同事,自此,郭海利便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
蒙鑲技藝是在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工藝,俗稱蒙式鑲嵌,簡稱蒙鑲。以金、銀、銅、鐵、錫、玉石等為原料,吸收蒙、藏、苗、滿等少數民族金屬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及裝飾風格,制作出富有傳統特色的工藝品,傳統的蒙鑲工藝應用于珠寶首飾、金銀器皿以及金屬工藝品的加工工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傳承歷史。
郭海利的學藝之路充滿挑戰,金屬鏨刻需要精準的力度和細膩的手法;焊接要求焊點牢固又美觀;鑲嵌時寶石的選擇與搭配更是考驗著匠人的審美和創意……作為腿部殘疾的手藝人,郭海利深知身體局限無法束縛創作的翅膀,回想起2000年以前,網絡不發達時期,即便是買一些銀條、銅板等原材料都很不方便。
然而,郭海利依舊日夜鉆研,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反復練習。他不斷汲取古人智慧,利用手中僅有的小銅片、鐵制品等原材料,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蒙鑲工藝的創作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靈感。漸漸地,他的技藝日益精湛。
在設計銀手鐲時,他在工作臺前反復推敲,創新采用釘砂工藝,在小小的銀鐲上呈現出傳統蒙鑲工藝的華麗質感,獲得了附近村民的青睞。
在銅版畫創作領域,郭海利同樣另辟蹊徑。他打破傳統蒙鑲僅用于立體器物的局限,嘗試將金屬鏨刻與版畫技藝結合。為了展現長城的雄渾氣勢,他在銅板上先以粗獷的鏨刻線條勾勒出長城輪廓,再用細膩的點刻技法,經過反復鏨刻,創作出《金甌永固》等富含長城元素的銅版畫。這些作品既保留了蒙鑲工藝特有的金屬光澤與肌理,又通過版畫形式拓寬了藝術表現力。
“金屬鏨刻需要精準的力度和細膩的手法,一件成熟的蒙鑲作品要經過多次精心加工,耐心和細致不可或缺。我經常會在晚上,一個人靜下心來制作,因為這不同于普通工藝品,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修改,一下刻錯了,可能十下都彌補不回來。”郭海利說。
如今,憑借對傳統工藝的創新突破,郭海利的作品接連在區級手工藝大賽中嶄露頭角。2021年,在“延慶區殘疾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活動”中獲得手工藝品制作二等獎;2024年,銅版畫《金甌永固》《五帝賜?!贰逗蜌馍敗吩趹c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延慶區首屆殘疾人藝術節作品展中榮獲一等獎;2023年,他更是憑借多年來對蒙鑲技藝的傳承貢獻,被授予“延慶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這些榮譽不僅是對郭海利藝術成就的認可,更是對他身殘志堅、不斷創新精神的致敬,激勵著更多手工藝人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在這期間,郭海利還擔任轄區殘疾人學員們的面授導師。課程從基礎開始,掛線、弧度掛線、圖案與字體的刻制,在他的耐心指導下,學員逐漸掌握了鏨刻手法,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更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希望通過蒙鑲技藝,讓殘疾人朋友找到自信,實現自己的價值。這門技藝不僅是我的熱愛,更是我傳遞溫暖與希望的橋梁。”郭海利說。
從17歲到54歲,郭海利在蒙鑲技藝的道路上從未停歇。他用自己的堅持和熱愛,傳承著千年的文化;用自己的善良和耐心,為殘疾人朋友點亮了一盞希望之燈 ,讓蒙鑲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