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突襲,雷達沉默,彈著點燃起特拉維夫夜空。過去F-35像幽靈一樣橫掃中東戰場,讓外界再次意識到:現代空戰,早已不靠數量取勝,拼的是技術、信息和體系。美軍看得明白,以色列打得越順手,他們反而越緊張。
因為這一仗,讓美軍意識到一個更棘手的問題:中國,不只是造得出五代機,還已經把**“空中作戰體系”**打磨得越來越成熟。1100架重型戰機,聽起來是個冷冰冰的數字,但在美軍眼里,這代表的不是規模,而是一整塊他們不想硬碰的“巨型工業地板”。
不是說F-35不強,相反,它在伊朗戰場的表現幾乎是“教科書級別”。
隱身突入,夜間打擊,精確導彈壓點破防,每一步都踩在節奏點上。伊朗的S-300和“巴瓦爾-373”幾乎沒能攔住一架隱形戰機,網絡干擾更讓反制指令延遲數十秒。這套打法,美國人自己都在看錄像回放,總結戰法。
但問題來了:這不是一架F-35能做到的,是整個后勤鏈條配合的結果。
以色列不是靠一兩次突襲贏得制空的,而是靠著美國源源不斷的支援把這場戰打成了“半托管”狀態。從油料到攔截彈,從飛行數據到作戰計劃,背后是美軍全球體系的分發能力。美國空軍認得清這事:F-35不是神,離了體系就剩個飛行器殼子。
這正是中國空軍這些年追得最猛的一塊。
從表面看,殲-20、殲-35是一架架戰機;但往下看,是配套的預警系統、干擾平臺、遠程油料機、模塊化彈藥管理,還有精確的維護平臺。2024年中國南部演訓中,空軍一次出動128架各型戰機,編組突防、反制、修復、再攻擊,連演10輪不斷點。背后操作流程精確到秒,就像一套“飛行工業操作系統”。
美國人看的是這種“秒級迭代”的執行能力。
舉個例子:F-35執行一次作戰任務,回基地平均需要16小時進行全面維護。而殲-20在新型高機動保障架構中,只需不到8小時即可完成一次復飛準備。這不是戰斗機的問題,是后面那套全鏈路閉環體系的問題——從偵察到打擊,從數據回傳到彈藥補給,中國自己整出了一整塊流水線。
再說重型戰機這塊,1100架是什么意思?
這不是“數飛機”。這是“數節點”,數的是作戰資源調度能力。哪怕一次只出動10%,就是110架,配上預警機、干擾機、伴飛護航,一次實戰投送可以直接覆蓋第二島鏈所有核心目標區。
再看殲-35。雖然還沒批量部署,但技術路線早已清晰。雙發設計讓它擁有遠高于F-35的推力冗余,作戰半徑可達1700公里,再加掛油箱還能突破2000公里線。它的雷達反射面積據多份解密資料評估僅為0.01平方米左右,這意味著在復雜干擾環境下,連探測都成了問題,更別說鎖定。
而且中國沒有走F-35那種“多任務拖慢研制”的路線。
殲-35是“清場+制空”一體機,執行第一波突防任務后,能立即變成遠距對地打擊平臺,再配合彈道導彈火力清洗,徹底完成“空中洗地”動作。打完不撤,有油有彈還能接著打。這是F-35做不到的,它怕的是消耗戰,怕的是連續高壓輸出,而這恰好是解放軍訓練里最常見的場景。
美軍在中東看了一輪真人秀,回頭就把目光盯上了太平洋。
因為他們清楚:這場伊以沖突里展現的,不是“以色列能打”,而是“中國不會輸”。誰先搞出高強度、高頻率、高彈性空中投送體系,誰就能真正主導區域格局。
尤其在看到以色列一天消耗上百枚攔截彈之后,美國內部緊急評估過:要是換成中國,打得起、耗得起,還修得快,那可就不是“威懾”了,那是“結構性壓制”。
這,就是美國為什么越看F-35越警惕解放軍的理由。
#中東空戰 #殲35對比F35 #解放軍重型戰機 #體系作戰 #空軍發展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