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苓(1609—1682年后),字云美(或作員美),號塔影園客、濁齋居士,明末清初吳門(今蘇州)地區重要的遺民文人、篆刻家及史學家。
顧苓是清初吳門派篆刻的代表人物,推崇文彭風格,以圓勁靜穆的印風著稱。他的刻印技法獨特,采用“如蟲蝕葉”的切刀法(逐步推進,深刻停頓),這一技法被視為后世浙派切刀的雛形。 其篆刻開創了地域性流派“塔影園派”,影響延續至民國乃至現代蘇州印壇。 他還精于金石碑版考證,收藏古代書畫如《歸元公墨竹卷》等。
隸書師法東漢《夏承碑》,篆書亦工。 曾為柳如是繪制《河東君初訪半野堂小影》,后由余集等畫家摹寫,成為柳如是像的經典范本。史學貢獻 《塔影園集》詩文匯編,內容涵蓋傳記、墓志銘等,其中《河東君傳》被譽為柳如是最佳傳記,兼具文學與史料價值,是研究明遺民生活及明末清初社會的重要文獻。
作為“文氏彌甥”(文徵明家族后裔的姻親),顧苓與蘇州文氏文人圈交往密切,延續了文彭的篆刻傳統。 其隱居生活與藝術創作成為明遺民文化的縮影,篆刻風格在清初漢印復興與流派發展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顧苓雖非開宗立派的大師,但作為“明末清初印壇中堅”,其藝術實踐和遺民精神對江南文化史、篆刻史均具有獨特意義。
作為明末清初遺民文人書法的重要代表,兼具漢隸古法與個人創新,以東漢《夏承碑》為宗,注重“斬筋截鐵”的筆法,線條剛健有力,結體方正嚴謹,兼具漢隸的厚重與靈動。其作品如《隸書千字文》可見橫畫粗壯、捺腳舒展的典型漢隸特征,同時融入篆書圓轉筆意,形成“非方非圓,天然成趣”的審美趣味。 這一風格與清代隸書復興的潮流相呼應,強調對漢碑金石氣的還原,同時避免刻意雕琢,追求“古意與天趣”的平衡。 金石考據的學術支撐顧苓精研漢代碑版,著有《漢碑目》,對漢隸的源流與技法有深入研究。其隸書創作不僅限于臨摹,更注重從金石文字中提煉神韻,體現清代學者“以考據入書”的典型路徑。
顧苓將篆刻中的“切刀法”與“沖刀法”轉化為隸書筆法,使線條呈現出“如蟲蝕葉”般的澀勁質感,增強了書法的金石味。其論印所言“白文轉折處須有意”的哲學,亦體現在隸書結構的虛實處理中。 工具與材料的探索清代隸書普遍使用長鋒羊毫筆,顧苓可能受此影響,通過毛筆的蓄墨特性強化隸書的厚重感,同時保持行筆的流暢性。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