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1994》的受眾是特定人群,所以注定小眾。
有類似經歷的或文藝青年,看起來可能感同身受,喜歡這個調調,若沒有,恐怕就青春的愛情、友情、理想,畢業的離別、茫然能共振一下。
可這種共情不分學校,凡曾是學生都會有此感受,并不是該片獨有。
何況片中的共振還夾雜著裝X,更地下了,因此,沒有排片,票房58.8萬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怪不得觀眾。
當導演選擇這一內容時就注定了沒有多少票房,就像本片的插曲和片尾曲是民謠和搖滾一樣,不是主流。
《藝術學院1994》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討何為藝術,藝術由誰定義。
所謂藝術就是故弄玄虛、裝腔作勢、杞人憂天、裝模作樣、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再加點抽象,編個故事。
然后創個新詞,咬文嚼字一番,整點誰都看不懂聽不懂的東西,做個注釋,便可稱之為藝術,就像杜尚把馬桶搬進藝術館,就有大儒為其辯經。
生活中有太多這種自以為是的藝術家,附庸風雅強行解讀裝格調。
說話之乎者也,引經據典,張口梵高、尼采,閉口伏爾泰、黑格爾,乍一聽很厲害,細一品,一瓶不滿半瓶晃蕩。
諷刺之余,導演也肯定了藝術創作該有的理想狀態,無畏、無悔、充滿激情。
正如主人公張小軍,周圍朋友來來去去,經歷了一些事,方才能提筆畫出自己的心聲,迎接新世界的到來。
第二部分是對過去的緬懷,思考要成為怎樣的人。
念書時期的回顧,有自怨自艾、滿腹牢騷、愛情故事、哥們義氣,也有夜郎自大、不知所措、自命不凡、遠大志向。
可學生時代的爛漫、迷茫、躊躇總是美好的,哪怕曾經的你看不上庸俗,將來的你終會變成討厭的樣子,但那時的不拘一格便是青春,過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就像學藝術的你曾信誓旦旦的說:“彈琴不是表演,搞藝術不是為了出名賺大錢。”
理想主義者永遠不死,可理想不能當飯吃,生活不是詩和遠方,生活是轉身就會撞到的刺。
大學時的純粹會被步入社會后的毒打給磨平。
沒人再和你談藝術,聊詩詞歌賦、人生哲學,大都是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工作瑣碎,或是酒后的國際政治、指點江山、吹水打屁。
沒人再允許你的特立獨行、所謂文骨、固執己見,你的試錯率會越來越低。
你以為你什么都懂,出人頭地手到擒來,未來肯定是康莊大道,可錢、婚姻、工作、家庭會讓你束手束腳,放下驕傲。
學生時代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好友知己終要走散,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瀟湘我向秦。
但年輕總是好的,可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可以感懷奇妙能力歌,可以不知天高地厚,可以不停地晃啊晃,漫無目的的揮霍時間,一旦不再年輕,青春時的勇敢便所剩無幾。
以前的你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現在的你是下午五六點鐘的夕陽,那還敢不顧一切地往前沖,誰還會給你機會在雪地里撒點野。
你的高風亮節、崇高理想抵不過生存二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苦難是藝術的溫床,但金錢才是藝術的養料,選擇大于努力。
如郝麗麗選擇了好友口中的土老帽,沒跟藝術家張小軍在一起,但她此后不必為生計發愁,最后還能圓夢,與好友開了一場音樂會,可謂成功。
趙有才選擇不考藝術學院,走出去闖蕩,跟過臺灣商人,畫過廣告壁畫,掙錢的法兒都試過,最終成為了一名文化商人,辦了展覽,創立藝術基金幫助有志青年,人生贏家。
青春就是這樣,藝術也是這樣,有些人是一時,有些人是一世。
讓我們共舉一杯酒,上敬年輕的自己,下敬年老的自己,中間的敬,現在不敢做夢,當牛馬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