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債務狀況,真的是岌岌可危了。2025年6月,美國財政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36.4萬億國債如大山般壓來,就連GDP也無力回天。更為離譜的是,僅這個月到期的債務就高達6萬億,政府連償還的底氣都沒有。借不到新債,債主又催著還錢,特朗普急不可耐地想把短期債券換成需40年才能還清的“大打折扣的長期債券”。然而,根本無人響應,市場看到他還想壓低利息,直接就不予理會。
就在此時,中東地區出狀況了,油價瞬間飆升至120美元,通貨膨脹急劇惡化。美國這團債務之火還沒撲滅,又被澆上了一壺熱油。
按照特朗普的盤算,本想發行一批40年期國債,來替換即將到期的短期債券,還能把利息從4%壓低到3%,照他的說法,十年能節省3000億。這一計劃看似精明,可市場根本不買賬。美國現在都快還不起錢了,還想壓低利息、拖到40年后再還?別說是對沖基金,就連普通的債券基金經理都不愿涉足。一家歐洲大型投行在接受CNBC采訪時直言,這并非債務重組,而是“一個對政治上癮的國家試圖透支未來”。
更為實際的情況是,這種債券根本賣不出去。利率不夠高,期限又太長,風險明擺著,誰會去接手這種債券呢?當下市場的資金都聚焦在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上,再也沒人敢把錢困在“美債幻想”之中。
恰在這個關鍵時刻,以色列把伊朗給徹底激怒了。6月13日凌晨,以色列軍隊突然空襲伊朗納坦茲、伊斯法罕等地的核設施和導彈基地,一夜之間攻擊了五個目標,還搗毀了一個無人機控制中心。此次行動代號為“Rising Lion”,行動雖然猛烈但代價也很大。伊朗不到12個小時就展開反擊,導彈、無人機齊上陣,并且宣布全國港口全面暫停石油出口。
油價當即失控,從70美元直線躥升至120美元,甚至有人開始押注會漲到150美元。總之,中東這一炸,全球通貨膨脹就開始瘋狂肆虐。這種時候,投資者還會去購買美國國債嗎?那不是傻嗎?
加油站排起長隊,物流成本上漲,超市的牛奶都開始限購。美聯儲原本打算年中降息,現在也只能作罷,官方數據都難以支撐了。物價瘋狂上漲的背后,是債務更難借到了。因為利率降不下來,新債成本無法提高,舊債又壓頂而來,財政部的人員已經開始研究“按月拆借”的方案來拼命維持。
而特朗普這邊,不但沒有緩解危機,反而被罵得更慘。因為這場戰爭,他并非是被牽連進去的,而是主動點頭同意的。《The Times》曾報道,內塔尼亞胡在開戰前就私下提前與特朗普溝通,希望美國能夠“默認”,以換取以色列在中東的戰略部署配合。特朗普明知這會把金融市場推向火海,但還是應允了。他賭的是,伊朗不敢徹底封鎖油港,油價最多漲一陣就會穩定下來。
但這次,伊朗是動真格的了。沙特也開始擔憂局勢失控,OPEC緊急會議傳出消息,有國家私下提出石油合約未來可能不再完全使用美元結算,而是采用歐元或者人民幣組合。彭博社6月22日披露了一段內部音頻,沙特能源顧問明確表示:“如果美國連自己的財政都守不住,我們不能再當這個賭局的押注者。”
這句話意義非凡,背后意味著:對美元的信任正在動搖。
債務危機從來都不只是數字的問題,而是一種信心的博弈。當別人開始懷疑你“是否有能力償還”時,你就不再是強國,而是風險資產。而當美元成為風險資產時,全世界的賬本都得重新書寫。
有人還心存幻想,認為美國底蘊深厚,還能依靠“軍事力量 + 科技”來支撐信心。但實際情況是,這次沖擊的不僅僅是市場價格,更是國家信用。而最根本的問題是,美國正在一點點地親手毀掉這種信用。
看看資本市場的動向就知道了。上個月開始,大量機構資金從美債、科技股撤離,轉投黃金、能源、新興市場債券和日元來避險。這不是調整,而是躲避,是主動脫鉤。而當“脫鉤”成為趨勢,美元債券的地位再強大,也會被逐漸削弱。更何況,美國現在還想通過戰爭來鞏固其霸權——在投資者眼中這不是穩定之舉,而是瘋狂之舉。
美國如今的問題,根本不是“欠了多少錢”,而是全世界開始不相信它“能夠償還得起”。以前大家都賭它底蘊深厚、美元堅挺,但現在看到的是:債務償還不了、油價控制不住、市場信心喪失殆盡。特朗普還想通過戰爭來轉移焦點,但這一招早就不管用了。真正可怕的是,美元這張舊船票,已經有國家不想持有了。如果連“信任你”這件事都無法保住,美國的債務棋局,不用別人來打擊,自己就會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